三亞日報記者 張慧臏
1月8日至10日,第四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在三亞舉行。此次盛會匯聚了30余位中外種業領域的院士,60多位涉農大學校長、省級以上科研院所負責人,以及來自20多個國家的40多位頂尖專家。他們聚焦種業科技前沿趨勢,分享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推動種業發展。在大會首日,記者采訪了3位院士,傾聽他們對種業產業發展的真知灼見。
中國工程院院士包振民:
強化多維度合作
共促種業繁榮發展
包振民認為,海南在水產種業領域擁有顯著優勢,其廣闊海域與豐富熱帶魚類資源為水產養殖提供了自然條件,且地理位置優越,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尤其是東盟國家,助力水產種業國際化發展。
包振民提到,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與海南藍茵水產種業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國際領先的白對蝦種質資源庫,并在育種上取得顯著進展。同時,利用海南自貿港政策優勢,成功培育多個優良品種。
他指出,水產種業發展需要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涵蓋育種、繁育、經營等環節,并需要大量高素質人才。此外,高標準種業基地建設對提升全球競爭力及經濟效益至關重要。對于三亞水產種業未來布局,包振民建議:加強研發單位、企業和技術等多維度合作,形成合力;吸引更多資本和金融力量加入,應對高風險、高投入特點;制定統一完善的政策管理措施,確保產業穩健發展。
中國科學院院士桂建芳:
推進大型養殖項目
培育優質大型養殖魚類
桂建芳認為,推進大型養殖項目是水產養殖業的未來方向,旨在培育優質大型魚類。他指出,海鮮陸養將成為主流趨勢,相較于傳統露天養殖,工廠化、設備化的養殖模式不僅增強抗風險能力,還提升海鮮品質。
桂建芳贊賞海南在海洋生態牧場和養殖工程方面的顯著進展,認為養殖技術和設備裝備已大幅提升。但他也強調,向海圖強面臨諸多挑戰。桂建芳說,海南已成功養殖如金昌石斑魚等適應性強的魚類,并期待通過持續努力與創新,未來能成功開發出更多如金槍魚等大型魚類品種。他建議,海南充分利用氣候優勢,積極投入大型養殖項目,培育更多優質魚類。
“我建議海南充分利用其獨特的氣候優勢,積極開發大型養殖項目,并投入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大型養殖魚類。”他建議,海南應依托獨特氣候條件,精選優良養殖品種,以打造有競爭力的重點水產產品。長遠來看,海南有必要開發大型養殖項目,以期在未來幾十年內培育出更優質的大型魚類。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農業大學校長鄒學校:
以農業科技為引擎
驅動辣椒產業升級與農民增收
鄒學校被譽為“辣椒院士”,30余年專注辣椒育種,帶領團隊育成超160個新品種,高峰時市場占有率達60%,鮮食辣椒品種更超80%。
鄒學校指出,辣椒不僅是調味品,更是農業科技發展與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其團隊培育的新品種具有提高產量和增強抗病性的優點,為農民增收開辟新路。其品種占全國同期審定品種的四分之一。
鄒學校還分享了辣椒的多元化應用潛力,如辣椒素用于工業原料和涂料,辣椒紅素為化妝品關鍵原料等,進一步拓寬產業發展空間。
鄒學校強調,種業是農業“芯片”,科技創新平臺支撐種業科研,推動辣椒育種技術革新。他建議,海南應利用地理、氣候、資源等優勢,大力發展種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同時,加強農業科技支撐,加速創新成果應用,提升農業生產管理水平,確保科技惠及農民,轉化為實際經濟和社會效益。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