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專家為海南海洋產業發展建言獻策——
強化科技支撐 掘金藍色糧倉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媛艷
5位院士和數位專家先后分享產業前沿動態、最新科研成果……在1月8日舉辦的第四屆三亞國際種業科學家大會上,“大咖”云集的水產種業論壇尤為矚目。
與會人士紛紛表示,大力培育發展海洋新興產業,搶占未來海洋資源開發和科技競爭制高點,有助于我省“向海圖強”,加快推進高質量發展。作為全國管轄海域面積最大的省份,海南在發展水產種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優勢,疊加自貿港政策等優勢,掘金“藍色糧倉”大有可為,這也是水產種業論壇在本次大會15個分論壇中獲得高關注度的重要原因。
A 水產南繁育種頻頻上新
近日,位于三亞崖州灣科技城的深海科技創新公共平臺里,科研人員將碗中的餌料揪下一小團,投入水中,一群群黑色的小魚便游來搶食。這樣的操作,他們每天要反復4次。
“這是我們在國際上首次實現全人工室內繁育的東星斑魚苗,準備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嘗試全室內養殖成商品魚。”在水產種業論壇上,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包振民院士團隊成員汪波介紹,東星斑是海南“三魚一蝦一螺”(石斑魚、金鯧魚、羅非魚、南美白對蝦、東風螺)熱帶苗種產業主要目標物種,在院士指導下,團隊于2024年突破了東星斑工廠化全人工繁育技術壁壘,為東星斑的良種培育奠定基礎。
海南熱帶海洋生物資源十分豐富,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持續匯聚創新要素,打造南繁種業創新策源地,進一步加快我省水產種業的發展。
“紅瓜子斑于2023年在海南實現了全國首次人工繁育,2024年我們首次繁育出2萬尾紅瓜子斑魚苗,經過近19個月的培育,紅瓜子斑頭魚平均體重2公斤,生長比東星斑快50%以上,養殖成活率達90%,紅瓜子斑人工養殖在海南已初步實現產業化。”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松林在論壇上表示,今年該團隊將進一步攻關紅瓜子斑人工工廠化養殖育苗的難題,首批全人工養殖的商品魚將于2026年上市。
萬寧的紅瓜子斑選育佳音頻傳,位于陵水黎族自治縣的國內首個黃鰭金槍魚海上養殖示范基地也充滿“新意”。基地重力式圓形深水網箱內養殖的超過千尾的黃鰭金槍魚,在成功實現人工產卵孵化后,正從遠洋“游”向百姓餐桌。
“水產品提供了我國居民30%以上的動物蛋白質,是我國優質蛋白質的重要來源。而水產種業為漁業提供優質種苗,保障了水產品有效供給。經過對我國漁業科技創新領域現狀水平評估,我國超過40%的技術在國際處于領跑和并跑的狀態,近80%的漁業技術實現自主可控。”中國工程院院士麥康森在論壇上說。
當前,海南依托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持續深化與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海南省種業實驗室、晨海水產、海南藍糧等機構和企業的產學研協同創新;出臺17條舉措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漁業“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閑漁業走”轉型升級,有效提升海南水產種業的市場地位和核心競爭力。
“聚焦‘三魚一蝦一螺’的種業科技突破,我們積極引進和培育高層次人才,推動政產學研深度融合,南美白對蝦聯合育種平臺和石斑魚種質資源場項目等種業提升工程正在積極推進,2024年海南新增國家級水產良種場2家、省級水產良種場7家,通過國家審定并發布對蝦新品種2個,漁業作為海南特色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成員李蕓表示。
B 深海養殖產業方興未艾
我國海洋經濟已從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目前已有189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通過認證,累計帶動全國建成海洋牧場300多個,其中海南已建成8個海洋牧場,以石斑魚、鮭鱒魚等為主要養殖品種,在投苗無人船、監測無人艇、網箱巡檢機器人等現代化數字裝備的賦能下,深遠海養殖的發展方興未艾。
2022年,龍棲灣智慧海洋牧場下水海南首座半潛式抗風浪綠色智能養殖休閑旅游平臺“普盛海洋牧場1號”,上榜第八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2023年,第二座半潛式深遠海智能養殖旅游平臺“普盛海洋牧場3號”投入生產使用;2024年,該牧場養殖軍曹魚約10萬尾,持續加大養殖投入。與此同時,樂東黎族自治縣出臺《海洋牧場示范區布局和建設規劃》,鶯歌海海洋牧場和大角灣水產養殖園建設正穩步推進。
而在不遠處的崖州灣,首批深海養殖海魚已于2024年上市銷售。以加快建設國家級沿海漁港經濟區為抓手,三亞2023年掛牌出讓了4300畝崖州灣網箱養殖用海項目海域使用權,隨后三亞崖州灣農漁業發展有限公司、海南藍糧科技有限公司和海南晨海水產有限公司先后在該海域投放網箱布局深海養殖市場。“首次試產成功后,2024年滿產運行,年產量可達到800萬斤。”海南藍糧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黎碧興說。
包振民院士說,海南具有明顯的區位、政策、技術和產業優勢,在我國深遠海養殖中應發揮重要作用,要通過積極整合要素開展科技創新,縮短海上養殖周期、保障養殖過程安全、提高海上養殖效率,打造藍色種業新質生產力。
“我們持續加大深遠海養殖產業布局投入力度,支持桁架式網箱等新型、大型養殖平臺創新發展,鼓勵開發建設成本更低、安全性更高的新型抗風浪網箱,并在無人船應用等方面加強研發轉化力度,降低深遠海養殖項目建設運營成本,支撐產業可持續發展。”三亞崖州灣科技城有關負責人表示。
C 科技攻關還需持續發力
當前,海南正加快建設海洋強省,堅持陸海統籌、山海聯動、資源融通,打造深海科技創新策源地,努力再造一個“海上海南”。
“我們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為牽引,構建‘育繁推’一體化水產種業創新體系,采用全基因組選擇育種獲得凡納濱對蝦‘藍茵速豐SF18’新品系,開發卵形鯧鲹20K液相育種芯片‘金芯1號’,助力海南‘向種圖強’‘向海圖強’。”三亞崖州灣科技城入園高校——中國海洋大學三亞海洋研究院執行院長邵長江透露。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團隊的科研突破也在海南迎來佳音。“紅瓜子斑苗種培育為工廠化和深遠海研制開發了一個新的養殖對象;建立東星斑抗哈維氏弧菌病基因組選擇育種技術,研制出東星斑抗哈維氏弧菌病育種基因芯片‘東芯一號’,有效推動東星斑基因組選擇技術產業化應用以及分子育種技術發展。”陳松林說。
我國擁有3.2萬多種魚類,為推動水產種業高質量發展,農業農村部設立了“十五五”農業農村科技城發展戰略研究項目,涵蓋水產種業、水產高效養殖(漁業科技)等內容。
“經過對漁業科技10個創新領域進行技術評估,我們發現我國漁業科技創新領域38%集中在基礎前沿,49%為戰略儲備,加大科技創新的力度還需加大。”麥康森認為,結合產業需求和應用場景,我國還需在傳統漁業的綠色、智能轉型和新空間與新資源的開發利用領域加大研究力度,強化跨學科合作和產學研協同,通過現代生物技術、高效設施化和智能化技術推動漁業產業升級,力爭養殖機械化率達到70%以上,深遠海養殖產品市場占有率提升15%。
“加強魚類遺傳育種原創性基礎理論研究,解決‘卡腦子’問題;加強魚類分子育種創新技術研發,攻克‘卡脖子’技術難題;加大高產抗病優質突破性新品種創制力度,攻克‘卡身子’問題;加強水產種業龍頭企業培育和良種良法配套技術研發,解決種業發展‘拖后腿’問題。”陳松林表示。
“我們實驗室積極開展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培育了金鯧‘藍糧1號’新品系、‘藍因紅蝦’等優良品質,實現豹紋鰓棘鱸、紅九棘鱸、波紋唇魚等的規模化、標準化高效繁育和養殖示范推廣。通過組建水產科技創新聯合體,建設馮家灣設施漁業中試研究基地、設立馮家灣專項課題等方式,推動海南水產產業提質增效。”海南省種業實驗室執行主任駱劍說。
(本報三亞1月9日電)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