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笠非遺傳承人馮增超:
一笠千載,竹編新生

馮增超在編東坡笠。受訪者供圖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林博新
天還未亮,瓊海陽江鎮后嶺村的一間工作室里早已亮起燈光。馮增超坐在竹制工作臺前,手指翻飛,細細的竹篾在他手中逐漸勾勒出東坡笠的雛形。原來,不久前海口火山口景區向他訂了10頂東坡笠和20把竹扇,交貨期臨近,他只能趁著天亮前加班趕工——白天還要給農民工學員上課。“還有好幾所學校等著我去教孩子們編竹編呢!”他笑著說。
“我們家編東坡笠的手藝,算起來得有上百年了。”談起與東坡笠的緣分,馮增超的思緒一下子回到了童年。上世紀70年代的后嶺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靠編東坡笠維持生計。他的父親馮輝天,更是當地有名的編笠匠人,手藝精湛到能把東坡笠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
13歲那年,當別的孩子在村口嬉鬧時,馮增超卻總喜歡蹲在父親身邊,靜靜地看著他如何將一根竹子劈成細密的竹篾,再將竹篾編織成堅固耐用的笠帽。
高中畢業后,馮增超成了專職編笠人。“那時候花兩個小時騎自行車到萬寧龍滾鎮趕集,60頂東坡笠早上9點前就能賣完,一頂能賣2.7元到4.7元。”他回憶道。東坡笠對海南農民來說不僅是遮陽擋雨的工具,更是生活的依靠——農忙時戴它下田,趕集時戴它出門,就連姑娘出嫁,嫁妝里也得擺上兩頂嶄新的東坡笠。
東坡笠的制作,遠非外人眼中那般簡單。馮增超詳細解釋道:“笠分兩層,中間鋪三片葉——兩層葵葉,一層芭蕉葉。芭蕉葉在外,防雨防漏。”他從選竹開始講述:“竹子要三年以上的,削成竹篾,用開水加鹽煮二十分鐘,曬兩天,變黃了才能用。”傳統的東坡笠需50公厘米的竹篾,兒童款則僅20厘米,“市場要什么,我們就做什么。”
編笠的過程更顯匠心。“先用竹圈定大小,竹篾交叉成六角星形,從頂編到底,最后用膠固定塔頂,鐵絲扎邊。”他邊說邊比畫,仿佛手中正捻著竹絲。過去用藤編,如今用鐵絲;過去以植物熬油涂面,如今改用光油,“不變的是手藝,變的是適應。”
“您去過哪些地方展示東坡笠?”面對這一問題,馮增超如數家珍:“上海、四川、北京清華美院……還有南海博物館、省博物館。”最令他難忘的,是參加清華大學BMW非遺研修班的經歷。
“海南去了五人,黎錦三人、椰雕一人,我是竹編代表。”他的聲音中帶著自豪。結業作品《浮蓮》驚艷全場——用竹編仿制蓮葉,高低錯落懸于空中,燈光下如夏夜荷塘,“現在它還收藏在清華美院。”他說。
東坡笠的功能,早已不止于遮陽避雨。馮增超敏銳地捕捉到時代的脈搏:“如今它更是一種文化符號。”他舉例道,2023年他編織的《竹情黨意》,以竹喻黨,以編紋喻歲月,作品被《人民文學》雜志社收藏;紅色娘子軍題材的“紅軍斗笠”也成為熱門紀念品。
2020年,在瓊海市政府支持下,他的工作室正式落成。如今這里不僅是制作間,更是展示館與課堂。
接下來,馮增超計劃走進校園,教孩子們認識竹編、做簡單編織,比如五角星等。“只要學校需要,我隨時都能去——哪怕一個班只有幾個孩子喜歡竹編,也是把手藝傳下去了。”馮增超說。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