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抗戰雕塑:
鐫刻不屈的力量

雕塑《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

雕塑《左權》。

雕塑《大刀進行曲》。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
張睿
指尖撫過抗戰雕塑的肌理,仿佛能觸到烽火歲月的溫度——那些石頭與金屬鑄就的形象,不是冰冷的藝術品,而是鮮活的歷史切片。它們或定格沖鋒瞬間,或記錄支援熱忱,或鐫刻苦難記憶,或延續精神火種。循著“戰場、后方、劫難、傳承”的脈絡,我們看到了雕塑背后中華民族永不屈服的精神力量。
戰場沖鋒——
鋼鐵意志的瞬間定格
1932年淞滬戰場的槍炮聲、1940年太行山脈的硝煙,都被雕塑凝固成永恒。在“戰場沖鋒”的場景里,軍人的鋼鐵意志跨越時空,震撼人心。
雕塑家劉開渠的《一·二八淞滬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是中國現代“戰場沖鋒”主題雕塑的開篇之作。1933年,剛從法國歸來的他,見淞滬戰場遺址彈痕累累,決定創作雕塑紀念陣亡將士。他沒有選擇復刻混亂的戰場,而是聚焦兩個核心形象:士兵頭戴鋼盔,持槍前沖,面部緊繃無退縮;軍官揮臂指向前方,似要帶隊沖鋒。這件作品寫實風格明顯——劉開渠走訪參戰士兵,鋼盔彈孔、袖口磨損都源自實物。藝術上,該雕塑的“力量感”藏在細節處:士兵邁弓步前傾,契合人體力學中的“爆發力最強”姿態;兩人手臂線條成夾角,如張開的弓拉滿沖鋒張力。
數十年后,雕塑家吳為山的作品《左權》,為“戰場沖鋒”主題雕塑再添“儒將風骨”。2025年5月,這件作品“安家”山西左權烈士陵園。左權是八路軍高級將領,既能指揮作戰,又能寫細膩家書。吳為山呈現了他“剛柔并濟”的個性特點:將軍身著軍裝,肩章平整,雙手叉腰藏威嚴,面部剛毅,眼神中流露出對士兵的關切;他軍裝的褶皺被刻成太行山輪廓,粗獷刀法讓“山巒”起伏,象征他的生命早已與這片土地相融。站在雕塑前,我們能感受到將軍指揮沖鋒的果敢與守護家國的溫情——這正是中國軍人的鐵血柔情。
全民支援——
平凡英雄的熱忱書寫
抗戰時期,南洋華僑、鄉村婦女、教書先生等群體,以自己的方式支援前線。雕塑呈現的“全民支援”場景,藏著樸素的家國情懷。
1976年,雕塑家潘鶴與梁明誠創作的群雕《大刀進行曲》,靈感源自同名歌曲。兩人走訪數十位老兵,得知“沖在前面的,有正規軍,也有拿菜刀、鋤頭的百姓”。于是,群雕有了6個不同身份的形象:中間八路軍戰士揮刀,氣勢如虹;左側農民握刀、褲腳沾泥;一旁的婦女扛彈藥箱,頭發束起,腳步堅定。
該雕塑的妙處在于“互動感”:農民的目光看向戰士揮刀的方向,婦女的腳步合著沖鋒的節奏,6人姿態不同,卻似共赴一個戰場。這件作品無宏大背景,卻憑借“農民與戰士并肩”“婦女送彈藥”等細節,勾勒出“全民抗戰”的生動場景。10年前,它被“復刻”在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上。
海南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陳學博創作的雕塑《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聚焦來自海外的支援力量。海南海口青少年活動中心廣場上,7.7米高的雕塑如一座豐碑:下半部分是險峻的滇緬公路,卡車陷入泥濘,司機緊握方向盤;上半部分,兩位華僑機工穿制服、別徽章,一人握扳手,一人拿搖把,滿是為國效力的熱忱。
陳學博創作這件雕塑時,收集了幾百位瓊籍華僑機工的故事:有人放棄海外優渥的生活回國,有人穿越硝煙搶運物資,有人累倒在方向盤旁。許多故事化的細節得以呈現:惠通橋、鷹嘴崖的圖案,《告別南洋》部分歌詞,機工制服上的汗漬,卡車上“抗戰必勝”的標語等,這些元素充分展現了華僑的赤子之心。雕塑落成當天,部分華僑后人觀后眼眶濕潤:“這就是我父親當年的模樣。”
銘記苦難——
血淚歷史的無聲控訴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家破人亡》前,總有默哀的人;成都街頭的《無名英雄紀念碑》下,常有鮮花點綴。雕塑呈現“銘記苦難”的場景,從來不是渲染傷痛,而是敬畏歷史、珍視和平。
吳為山2007年創作完成《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他沒有選擇呈現血腥場景,而是用情感細節訴說民族苦難。在整組群雕中,《家破人亡》是核心:11.5米高的母親,身體扭曲上伸,雙手托著亡子,面部無夸張哭嚎,只剩麻木空洞——“連眼淚都流干”的絕望。吳為山采用大寫意刀法創作:母親衣服褶皺如撕裂的紙,皮膚紋路似干涸的地,每道刻痕都藏著血淚。作者曾說:“我不想讓觀眾看血腥,而是感受‘失去’的痛——失孩子、失家園、失尊嚴,這才是大屠殺最深的苦難。”
紀念館的組雕《逃難》用“群像細節”還原苦難:嬰兒趴在亡母身上吮最后一滴奶,小手緊抓衣角;兒子攙扶光腳的老母親奔逃,老母親鞋子早已跑丟;少女投井自盡,只因不愿受辱……吳為山花半年時間查資料、訪幸存者,這些細節均源自史料。雕塑《勝利之墻》則用明亮石材,塑造“向上升騰”的形象,受難者身體舒展,眼神從絕望轉向希望。
這組群雕落成后,楊振寧稱其“令人終生難忘”,吳良鏞贊其為“雕塑的史詩”。如今,這些雕塑已成為南京的地標,每年數百萬人到此緬懷,在無聲中讀懂“和平來之不易”。
精神延續——
紅色基因的當代傳承
2025年9月,在廣州雕塑公園新落成的雕塑《義勇軍進行曲》前,少先隊員和年輕人合唱國歌,以弦樂演奏、合唱相結合的形式奏響《義勇軍進行曲》,嘹亮的歌聲伴著激昂的弦樂回蕩在公園上空,既呼應了雕塑主題,又以青春力量傳遞出“少年強則國強”的時代擔當。2025年5月25日,雕塑《左權》捐贈儀式舉行,左權縣的部分小學生在雕塑前朗誦左權家書。一位學生說:“左權將軍是英雄,為我們的幸福犧牲,我們要向他學習。”
雕塑是傳遞和弘揚抗戰精神的重要載體,雕塑家黎明的作品《義勇軍進行曲》是“精神延續”類雕塑的代表作。作者通過對金屬的藝術化打磨,塑造出兼具力量感與感染力的造型,傳遞國歌中蘊含的奮勇抗爭精神。如何讓年輕人看懂國歌背后的歷史?黎明認真思考后決定,圍繞“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這句歌詞,將雕塑分為“歷史”與“當下”兩部分:上半部分曲譜清晰,田漢與聶耳肖像、簽字依次呈現,講述歌曲誕生的故事;下半部分是不愿做亡國奴的民眾,他們或持土槍或握鍘刀,奮起抵抗,為挽救民族危亡、爭取獨立自由而戰。這件作品的妙處在于將音樂與歷史融合,曲譜是國歌的符號,民眾抗爭姿態是國歌精神的具象化。站在雕塑前,我們好像能聽見國歌的旋律,看見危急時刻中華兒女挺身而出的身影。
這件作品的“互動設計”也很巧妙:曲譜石材能反射光線,陽光照射時,曲譜影子投在民眾形象上,形成“歷史與當下交融”的效果。
從劉開渠的“早期豐碑”到黎明的當代創作,從“戰場沖鋒”到“精神延續”,抗戰雕塑將無形精神化作有形形象。它們凝固歲月、傳遞精神、守望未來——而這,正是抗戰雕塑永恒的價值。
(作者系海南大學國際傳播與藝術學院副教授、海南省雕塑藝術學會秘書長)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