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3月6日,40軍渡海先鋒營與瓊崖縱隊一總隊在白馬井超頭海灘勝利會師。
渡海作戰前,機槍架在竹排上,練習水上射擊的戰士。
■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吳心怡
1950年3月6日,儋州市白馬井鎮的超頭海灘上,炮火連天、槍聲隆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40軍118師352團799名戰士渡海而來,在敵人海陸空炮火的瘋狂攔截下奮勇搶灘,打響了解放海南島戰役的第一槍。
時光荏苒,當年的戰場已經變成了今天的紀念園。2024年9月,40軍第一潛渡登陸點紀念園竣工,一座描繪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士搶灘登陸的群像雕塑巍然聳立,追憶著革命斗爭的光輝往事,不時有市民游客手捧鮮花而來,鞠躬致敬。
“這場登陸戰,是解放海南島戰爭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一塊寫著“渡海先鋒營登陸點”的碑石前,“紅色講解員”、儋州市白馬井鎮退休干部職工黨支部書記、鎮關工委副主任潘汀河聲情并茂地為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講述了這段歷史。
儋州市白馬井鎮記錄著“渡海先鋒營”登陸簡況的碑石。 吳心怡 攝
謀劃
提前選址 挑選船工
1949年12月18日,毛澤東主席發出“43軍及40軍準備攻瓊崖”的命令,親自發起解放海南島戰役。1950年3月初,馮白駒向十五兵團和40軍報告,敵人在海頭港至白馬井之間近百里長的海岸線上,僅有一個步兵團防守。其中有一個營在沿海地區加緊修筑海頭至那大的公路。因此,馮白駒建議野戰軍利用這有利戰機進行潛渡登陸。
從1950年1月開始,瓊崖縱隊以及地方政府配合大軍渡海解放工作開始進行。時任中共儋縣(今儋州市)二區新豐鄉鄉長的林才投入到船工水手的選拔和訓練工作之中——在后來的登陸戰中,這批船工水手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第四野戰軍接到命令后,開始進行渡海作戰準備。但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過大海,更別提具備海上作戰的經驗了,得選擇熟悉大海“脾氣”的船工水手。“當時選擇船工的條件可謂嚴苛:一是政治上要保證過硬,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二是對要登陸的海域潮汐情況準確了解,能熟練駕駛船只航行,掌握海灘水路:三是要有嚴格保密意識。”潘汀河說,這是他在儋州市檔案館看到的。經過周密考察后,林才選定了白馬井鎮寨基村(革命老區于1939年2月成立寨基支部,群眾基礎好)村民萬康明等12名船工,并對他們開展了艱苦嚴格的訓練。
1950年1月至2月,包括寨基村12人在內的60多名儋縣船工,在中共瓊崖區委特派工作組和儋縣縣區干部工作組的帶領下,潛渡北上至雷州半島,與此同時,解放軍正在雷州半島熱火朝天地開展大練兵活動——練游泳、練登船、練搖櫓、練打艦、練救護、練搶灘等。在漁民的指導下,廣大指戰員很快掌握了全套駕船本領。
渡海
智勇雙全 化險為夷
“克服各種困難,一定要把紅旗插到海南島去!”1950年3月5日的渡海誓師大會上,40軍軍長韓先楚將“登陸先鋒營”的戰旗交到1營教導員張仲先的手上。張仲先代表先遣隊員莊嚴宣誓:“不怕犧牲流血,有進無退,打到海南島,為人民立功!”
下午5時,東北風吹起,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五兵團司令員鄧華司令員下達命令:“四十軍118師352團加強營立即啟航,執行預定計劃。”
晚上7時許,熱血沸騰的799名勇士登上了由儋縣船工駕駛的14艘木帆船,從徐聞縣角尾鄉燈樓角出發,順風而行,向白馬井鎮方向駛來。上半夜順風順水,“渡海先鋒營”先后向位于雷州半島的軍部指揮所發去兩份電報“風向好,船速快”“前進200里”。至午夜時,船隊已走完了三分之二的航程。
然而午夜后,風忽然停了,船速驟減。這意味著他們不僅可能無法按時登陸,還可能在行駛途中被敵人發現。這時,118師參謀長茍在松當機立斷,命令各船搖櫓劃槳前進,戰士們也紛紛拿起鐵鍬劃水。
6日上午,船隊距離白馬井只剩下70多里,士兵們沒有一絲松懈——沒有了夜色作掩護,很容易被敵方發現。果不其然,4架國民黨軍飛機出現在船隊的上空盤旋,投下4枚炸彈后扭頭飛走。不久,敵機又飛回來。茍在松判斷這是敵人的火力偵察,為了不暴露目標,他命令各船不要還擊,繼續鎮定地向著預定登陸點劃進。
上午10時許,船隊靠近儋縣洋浦干沖港附近海面時,從干沖港方向開出了11艘大型木帆船——敵方船隊分成3路向“渡海先鋒營”船隊駛來。與此同時,4架敵機還在空中盤旋,岸上也響起了激烈的槍炮聲。
“先躲開敵機,大膽靠近敵船!”隨著張仲先一聲令下,“渡海先鋒營”船隊繼續往前,同敵船混在一起。敵船掛起紅旗,“渡海先鋒營”船隊也立刻掛上紅旗;敵船改掛白旗,我方船隊也迅速換上白旗。經過幾十分鐘的周旋,“渡海先鋒營”船隊暫時化險為夷,繼續向海岸靠近,準備搶灘登陸。
登陸
前后夾擊 成功搶灘
“渡海先鋒營”799名勇士勇猛無畏,岸上的國民黨力量也不容小覷。當時,國民黨海南防衛總司令部總司令薛岳在瓊島構筑起自認為“固若金湯”的“伯陵防線”,在超頭海灘周圍海岸,約每50米就有一名哨兵把守、約每100米就有一個據點。
中午1時許,國民黨軍向“渡海先鋒營”發起猛烈攻擊,海陸空的槍炮聲不斷。此時“渡海先鋒營”已靠近超頭海灘,決定冒著敵人的炮火在此強行登陸。
船工們劃著船向岸邊猛沖,船上的戰士們則端起槍向敵方掃射。13號船的船工萬康明被子彈擊中腿部,鮮血直流,同船的一營三連副排長傅士俊幫他拔出子彈后立刻接過船舵繼續前行,后不幸中彈倒下,壯烈犧牲在舵位上。
距離岸邊約200米時,先頭部隊的戰士們跳入齊胸深的海水里,涉水搶灘,后船以迫擊炮、重機槍掩護先頭部隊登陸。與此同時,早已埋伏在附近新地村的瓊崖縱隊第一總隊9團聽到槍聲,立刻奔向國民黨軍據點發動攻擊——為配合這次渡海登陸作戰,瓊崖縱隊做好了充分準備。瓊崖縱隊第一總隊8團、9團戰士于3月2日從屯昌縣藤寨墟出發,翻山越嶺、跋山涉水,走過200公里路程,于3月5日晚8時到達新地村、寨基村并潛伏在此,支援渡海部隊安全登陸。
6日清晨,渡海戰士未到之時,9團3營被敵人發現并用機槍掃射,3營被迫反擊。9時許,白馬井兩個連的敵人趕來增援,9團2、3營把敵人打退。渡海戰士登陸時,從排浦、新州、王五趕往此地增援的敵人,也分別被1營和8團阻擊。白馬井附近的民兵和民工也紛紛趕來參戰。
在渡海部隊和瓊崖縱隊接應部隊的前后夾擊下,敵人紛紛潰逃或被擊斃、俘虜,不到30分鐘,搶灘戰斗就宣告結束。“我們登陸海南島了!”渡海戰士們激動地呼喊著,兩支部隊勝利會師,他們熱淚盈眶,互相握手、擁抱——“渡海先鋒營”的戰旗終于插到了海南島。當晚9時許,部隊向白沙縣阜龍鄉進發,準備迎接大軍大規模渡海登陸。
這場渡海之戰意義非凡,它開創了我軍渡海登陸的首次光榮范例,由此拉開解放海南渡海作戰的序幕,譜寫了解放海南的壯麗篇章。據統計,這場登陸戰共傷亡50余人,英勇犧牲的傅士俊被就地安葬在超頭海灘。
為紀念這段歷史,2000年4月28日,儋州市人民政府在此建立登陸點烈士墓,2024年建成四十軍第一潛渡登陸點紀念園。“先輩們用血肉打下的江山,我們作為后人,要將紅色精神傳承下去。”潘汀河說。
茍在松(右)率部登陸后與負責接應的瓊縱政治部副主任陳青山(左)合影。
海南史志館供圖
一問一答
解放軍哪支部隊 最早與瓊崖縱隊會合?
答:1950年3月6日,在儋州市白馬井鎮的超頭海灘上,炮火連天、槍聲隆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四十軍118師352團799名戰士渡海而來,在敵人海陸空炮火的瘋狂攔截下奮勇搶灘,打響了解放海南島戰斗的第一槍……在渡海部隊和瓊崖縱隊接應部隊的前后夾擊下,敵人紛紛潰逃或被擊斃、俘虜,不到30分鐘,搶灘戰斗就宣告結束。“我們登陸海南島了!”渡海戰士們激動地呼喊著,兩支部隊勝利會師。
本版圖版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