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代人堅守地下交通站
吹不滅的竹筒燈
93歲的吳承禎講述當年的革命故事。受訪者供圖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編者按
在海南革命老區,有這樣一群特殊的民眾:他們一家兩代人堅守地下交通站支持革命;他們在山嶺上搭建草寮護理受傷的紅軍戰士;他們冒著生命危險遞送絕密信件、物品;他們冒著巨大風險將黨組織的秘密會議開到自己家中……
“山不藏人,人藏人”,馮白駒這句名言高度評價了海南革命老區和老區人民為海南解放做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在紀念海南解放70周年的日子里,海南日報社聯合海南省老區建設促進會有關人士走訪部分老區村莊,尋訪當年老區人民掩護革命戰士、支持革命斗爭的故事。
“截取竹竿一節,注入油,裝上燈芯便可點燃,革命年代我們就靠著竹筒燈照亮前路、收集情報。”近日,家住海口市瓊山區的吳承禎向海南日報記者講述了他家兩代人擔任地下交通員的革命故事。
今年93歲的吳承禎老家在原瓊山縣三民鄉宣德下村。“我的家鄉山林茂密、丘陵起伏。自土地革命開始,中共瓊崖特委便在瓊山縣博南山建立了地下交通總站。我的父親吳和更1927年入黨,1928年任中共馮公坊地下交通站站長。”吳承禎說。
博南山周邊村民種植的經濟作物多為芝麻。每年收獲季節,打油匠都忙著走村串戶上門打油。吳和更以打油匠的身份做掩護,每天攜帶著竹筒燈,起早貪黑收集情報,行蹤從博南山周圍村莊到府城、海口地區。
日軍侵瓊后,中共瓊崖特委通過博南山地下交通總站給吳和更下達指令,讓他想方設法盡快購置武器,改善抗日隊伍的裝備。接到任務后,吳和更來到馮口村,借口歇腳與國民黨的保長見面,利用國民黨保長想賺錢改善生活的心理,順利購得槍支,有力支援了博南山地區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斗爭。
“父親時常告誡我們,地下交通員是我軍隱蔽戰線的重要崗位。作為交通員,隨時都要做好流血犧牲的準備。”吳承禎回憶道。
1943年2月2日,吳和更在為新坡抗日民主政府經濟班送情報途中被國民黨軍發現,被捕犧牲。同年,吳和更的大兒子吳承福被漢奸告發遭日軍追捕,被槍殺犧牲,年僅25歲。
“父兄犧牲后,我要照顧兩個年幼的弟弟,還要接過他們的擔子,繼續支持革命。”吳承禎說,此后,他接手了地下交通站的工作。和父親一樣,吳承禎提著一盞竹筒燈,或到日軍據點龍塘、新坡、十字路、府城、海口周邊村莊打油,或趕集進村擺售芝麻油,借機偵察敵情,給抗日隊伍送信、站崗、搜集情報。
侵瓊日軍對瓊崖抗日根據地進行了大規模的“掃蕩”“蠶食”,但馮公坊地下交通站從未停止過工作。很多個夜晚,只要一接到任務,吳承禎就拿著一盞注滿油的竹筒燈,按時上路,把情報文件送達指定地點。
潭口、龍塘、三橋三個據點的偽鄉長抗拒中共地方政府執行稅務征收政策的規定,大肆散布破壞抗日民主政府形象的反動言論,擾亂市集,民怨沸騰。博南山地下交通站領導人決定對他們進行警告,并要求吳承禎做好偵察探路工作。
“我以打油為名,逐一深入這些據點所在的村莊,從中調查到敵偽鄉長的確鑿罪行。”吳承禎說,“隨后,我又拿著竹筒燈,帶領中共博南山除奸隊避開日軍的崗哨,悄悄地潛入到龍塘墟,對敵偽鄉長給予警告。”
1947年10月,兼任馮公坊勞軍委員會副主任的吳承禎還發動和領導農民群眾圍攻國民黨龍塘鄉公所。“我們動員農民群眾200多人乘夜色把國民黨龍塘鄉公所包圍住,把鄉公所兵丁嚇得膽戰心驚。”吳承禎說,兵丁們此后再也不敢擾亂周圍鄉鎮的稅務征收工作。
竹筒燈伴隨吳和更、吳承禎父子兩代人走過了20余年艱苦歲月。馮公坊地下交通站出色地完成了中共博南山地下交通總站與中共府海特委交給的送信、站崗、送飯、策反、支前、懲處等工作任務,一直堅持至1950年5月海南解放。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