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民體杯全國民族式摔跤比賽現場。海報集團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23日 9:00-12:00 15:00-18:00
24日 9:00-12:00 15:00-18:00
25日 9:00-12:00 15:00-18:00
27日 9:00-12:00 15:00-18:00
28日 9:00-12:00 15:00-18:00
三亞市第一中學體育館(場)
摔跤運動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文化遺產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民族式摔跤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因時因地因習俗而形成,是中國各地區、各民族開展的所有摔跤活動形式和規則體系的集合。民族式摔跤具有嚴格的技巧與規則,將生活與生產、競技與娛樂相結合,同時具有強身健體、增進情感交流的作用。
民族式摔跤比賽通常設有搏克(蒙古族式摔跤)、且里西(維吾爾族式摔跤)、格(彝族式摔跤)、北嘎(藏族式摔跤)、絆跤(回族式摔跤)、希日木(朝鮮族式摔跤)六種。
搏克比賽不分級別,搏克手可以使用抱、拖、拉、拽、擰、推、鉤、絆等技術動作,但不允許抱腿,以膝蓋以上身體任何部位先著地為負。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且里西比賽中,雙方運動員抓好對方腰帶后方可開始比賽,賽中運動員雙手均不得離開對方的腰帶去抓握對方的其他部位。將對方摔倒,使對手肩、背或體側著地則勝一跤。
格比賽中,抓好對方腰帶后方能開始進攻,不能用抱腿、反關節動作,只可以抓著系在對方腰間的腰帶,抓帶方式是兩手從兩側抓對方腰帶,直到把對方摔倒(包括膝、肘關節以上任何部位著地)為勝。
北嘎比賽時,雙方運動員必須按要求雙手抓好對方腰帶,僅靠腰臂之力提起對方將其旋轉摔倒,忌用腳絆或蹬踹對方。進攻者膝先著地,則判進攻無效。運動員肩、背、腰、臀、頭、髖、體側的任一部位著地即為負。
絆跤強調手腳動作密切配合,上邊用兩手把對方捆住,下面再用腳和腿使絆。
1991年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首次將搏克、且里西、格、北嘎、絆跤列為競賽項目。
希日木的特點是使用腿繩,比賽中不準扭對方的脖子和胳膊,不許用頭部或拳頭傷及對方。比賽中一方膝(含膝)以上的身體任何一個部位觸地即為負。
2007年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首次將朝鮮族式摔跤列為競賽項目,2011年更名為希日木。
本版文字整理/劉笑非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移動版|電腦版
版權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務
主辦: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運行維護:海南省人民政府網站運行管理中心
瓊ICP備05000041號-1政府網站標識碼:4600000001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