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健身操
顧名思義
就是融合多民族舞蹈動作的健身操
這項運動以健身為第一要素
把民族舞蹈的柔美
與健身操的力度相結合
實現了傳統民族文化
與現代健身運動的完美融合
2007年第八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健身操作為表演項目首次亮相。2013年國家民委組織創編了民族健身操套路,并向全國推廣。2015年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健身操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
第十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青海代表隊帶來的民族健身操。(民族畫報資料)
民族健身操套路,共有56個八拍,寓意56個民族是一個共同體。具體包括:預備式,第一節喜迎朝陽,第二節萬馬奔騰,第三節歡舞迎賓,第四節載歌載舞,以及結束式,總時長約3分30秒。健身操音樂改編自歌曲《我們共同的家》,節奏歡快流暢,律動感強。整套健身操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就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貴州代表隊帶來的民族健身操。(民族畫報資料)
健身操在中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時期的“大舞”。《呂氏春秋·古樂篇》載,“昔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 南宋朱熹《通鑒綱目》、羅泌《路史》等史書中均有“陰康氏”“教民制舞”的記載,“大舞”一詞便出自《路史》。
遠古時期,中原地帶水道堵塞、地面潮濕,先民們長期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里,易患風寒濕痹之疾。為疏筋骨、祛濕滯,發明“大舞”。“大舞”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健身操,其功能就是鍛煉身體、預防疾病。
春秋戰國時期,“大舞”發展為導引術,并已非常普及。《莊子·刻意》載,“吹響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其中提及的“熊經鳥伸”,被稱為“二禽戲”。
秦漢時,導引術進一步發展,并形成完整體系。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導引圖》,共有44幅小型全身導引圖組成,分四層排列,展現了屈伸俯仰、行臥倚立等各種運動姿勢。該圖為西漢早期作品,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卷健身運動的工筆彩色帛畫。
東漢時,華佗在導引術的基礎上,創造了“五禽之戲”,傳承至今。《后漢書·方術列傳·華佗傳》載,“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當導引。”
時間來到宋朝,出現了八段錦,亦源自導引術。南宋洪邁著《夷堅志》載,“政和七年,李似矩為起居郎……嘗以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古人喻其為“錦”,意在動作舒展華美,因分為八段,每段一個動作,故名“八段錦”。
明朝時,出現了易筋經,共有十二勢。其并非傳說中的“神功秘籍”,實為活血化瘀的健身之法,源頭也是導引之術。經考證,易筋經為明朝天啟四年天臺紫凝道人宗衡托名菩提達摩撰寫,凌廷堪《校禮堂文集》、周中孚《鄭堂讀書記》、康戈武《中國武術實用大全》、周明和周稔豐《易筋洗髓經(修訂本)》以及《中國大百科全書·體育卷》等書中均有記述。
如今,民族健身操與五禽戲、八段錦等中國傳統健身運動一起,成為各民族強身健體、共有共享的體育運動,成為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互鑒融通的鮮活實例,也成為中華文明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有力見證。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移動版|電腦版
版權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務
主辦: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運行維護:海南省人民政府網站運行管理中心
瓊ICP備05000041號-1政府網站標識碼:4600000001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