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報集團全媒體記者 宋靈云
“嗖”的一下,毽子如離弦之箭,擊入對方場地,守方隊員目光如炬,迅速判斷飛行軌跡,將毽子用前胸輕松一頂、落至膝蓋,再用腳背穩穩墊起——這幾天,第十二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以下簡稱運動會)比賽正酣,場面精彩激烈的毽球項目頻頻“火出圈”。
毽子起源于漢代,“龍騰輕羽,身似飛燕,虎步回環,一飛沖天”是民間踢羽毛毽子的情景,在1995年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首次被列為競賽項目。
“中國毽球的未來在于年輕人。”廣西代表團毽球項目領隊陸學仁為毽球項目忙碌了大半生,75歲高齡仍在一線帶隊。他告訴記者,如今,更多的年輕人接過毽球運動“接力棒”。以廣西隊為例,本次參賽的隊員都是“00后”,最小的只有15歲。
不只毽球,龍舟、獨竹漂、珍珠球、陀螺、花炮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青年愛好者、傳承者也越來越多,古老運動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輝。
花炮又稱“搶花炮”,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流行于我國西南地區,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廣西代表團花炮項目運動員覃振宇今年21歲,雖首登賽場,但沖勁十足,不僅多次成功助攻隊友得分,還拿下了自己的首個“進炮”得分。他告訴記者,父親覃維維也是廣西代表團花炮項目的運動員,在上屆運動會中,自己注視著父親和隊友們一路拿下一等獎,被這項傳統體育運動“圈粉”。
父子、叔侄、師生,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廣西隊以“傳幫帶”和“以老帶新”等方式,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年輕隊員。
“以后還是要看他們年輕人的。”覃維維今年46歲,是廣西隊年齡最大的隊員,從2003年起參加了歷屆的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他看到,加入非遺體育傳承和發展隊伍的青年人正不斷增加,以前就幾支花炮隊伍參賽,現在已有十幾支。
一把沉甸甸的重刀,時而在運動員掌中靈活翻飛,時而于脊背之上自如旋轉。賽場上,“天津回族重刀武術”表演一亮相便獲得滿堂喝彩。記者了解到,回族重刀武術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32歲的曹寧是回族重刀武術的第七代傳承人,6歲時就第一次參加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作為家族首位女性傳承人,曹寧深知,必須與時俱進做好非遺傳承。她不僅在重刀武術表演形式方面尋求突破創新,還以直播等形式進行線上推廣。如今,走出一脈單傳的重刀武術,在互聯網世界收獲一大波粉絲。
被列入非遺名錄的傳統體育項目,或許不常在聚光燈下,也不常在體育競技中出現,有時甚至被貼上“小眾”標簽,在運動會的催化下,曾經局限于一個民族或一個地區的“特產”,正走向大眾生活,成為各民族的共同文化財富。
摔跤比賽在三亞一中舉行期間,該校學生爭先恐后報名觀賽。該校初二學生李騏均說,自己是第一次看少數民族摔跤比賽,幾天前聽說有機會到現場觀賽,同學們都激動不已,“比賽非常有意思,能夠讓我們了解各個少數民族的傳統運動,激發了大家的參與熱情。”(本報三亞11月27日電)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移動版|電腦版
版權所有@海南省人民政府網 中文域名:海南省人民政府.政務
主辦:海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運行維護:海南省人民政府網站運行管理中心
瓊ICP備05000041號-1政府網站標識碼:4600000001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