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鋒 李俊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的重要法寶。面對紛繁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提出,“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向世界釋放了中國堅定不移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明確信號,以及旗幟鮮明地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支持經濟全球化的堅定決心。
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實施單邊開放戰略
《決定》提出“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當前,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世界經濟開放發展的環境日益嚴峻,但不會影響中國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堅定決心和信心。實施單邊開放,是我國推進高水平開放的戰略性、務實性選擇,是我國擴大自主開放的重要舉措,也向世界表明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雙邊或多邊開放強調的是對等開放,單邊開放是一種主動的開放戰略,即無論對方是否開放,一個國家和地區都將繼續推進開放。這種開放不僅涉及經濟金融領域,還包括教育、人才、科技、企業等多領域的單邊開放。在國際貿易條約里,大多提出對等開放的原則。如WTO的對等開放原則主要體現在國民待遇原則和市場準入原則上。但現實中有許多單邊開放的成功案例。例如,英國、美國經濟發展史上,都實施了80余年的單邊開放政策,兩個國家相繼成為全球經濟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
中國擁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具有增長潛力大、供求多元、開放度高等顯著特點。在世界經濟增長低迷、有效需求長期不足背景下,我國超大規模市場是寶貴的稀缺經濟資源,是全球第二大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國。中國市場已經成為相當數量的世界500強企業營收和利潤來源的第一大海外市場,對外黏合力強的優勢不斷顯現。面對開放新形勢,擴大自主開放、實現更高水平開放需要更大規模的單邊開放,為各國投資者提供廣闊的合作空間。
根據2023年聯合國《第五次聯合國最不發達國家問題會議的報告》,目前46個最不發達國家的GDP在全球國內生產總值中占比不到2%、人口約占全球的14%。最不發達國家有較大的市場潛力和擺脫經濟發展落后的強烈愿望。2021年11月29日,習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論壇第八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宣布,進一步擴大同中國建交的最不發達國家輸華零關稅待遇的產品范圍。自2022年9月1日起,我國給予多哥等16國98%稅目產品零關稅待遇。中國將為非洲農產品輸華建立“綠色通道”,力爭未來3年從非洲進口總額達到3000億美元。中國將提供100億美元貿易融資額度,用于支持非洲出口,在華建設中非經貿深度合作先行區和“一帶一路”中非合作產業園。擴大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不僅有利于我國開拓國際市場形成新的增長點,也有利于最不發達國家擺脫經濟增長困境,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舉措。
為此,要發揮海南自貿港在我國單邊開放進程中的支點作用。《決定》強調,“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海南地理位置獨特,面向東盟最前沿,加之海南自貿港獨特的開放政策優勢,有條件成為我國單邊開放的戰略支點。海南要充分發揮區位和自由貿易港政策疊加優勢,打通對最不發達國家單邊開放的通道,加強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單邊開放平臺建設,努力成為服務我國單邊開放戰略實施的重要支點。
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制度型開放是我國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指向,是以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為主的開放。當前,我國開放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推動制度型開放是新發展格局下改革開放的必然要求,是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以高水平對外開放促進深層次改革的重要路徑。
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推進制度型開放”等問題進行深刻論述和戰略部署。從世界經濟發展趨勢看,高標準經貿規則不僅有利于集聚吸引全球高端要素,其規則本身也日益成為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只有主動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才能加快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新格局。制度型開放是國內經貿規則與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的深度對接,既包括邊境上的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如外貿管理制度、關稅規則、外商投資制度、市場準入準營制度等,也包括邊境后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如政府采購規則、公平競爭政策、數字貿易規則、勞工政策、知識產權保護規則、貿易救濟制度等。這就要在產權保護、產業補貼、環境標準、勞動保護、政府采購、電子商務、金融領域等實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相通相容,打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制度環境,不斷提升對外開放的競爭能力和管理水平,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力。
加快服務貿易制度型開放步伐。《決定》提出“創新提升服務貿易”。服務貿易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務業是國際經貿合作的重要領域。隨著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的加快發展,服務的可貿易性不斷增強,全球服務貿易和服務業合作深入發展,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為推動經濟全球化、恢復全球經濟活力、增強世界經濟發展韌性注入了強大動力。從服務貿易增長看,根據WTO數據,2023年全球商業服務貿易總額達7.54萬億美元,同比增長9%,遠高于貨物貿易增速;到2040年,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的比重將超過30%。從貿易制度演變看,服務貿易規則日益成為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競爭的焦點。因此,推進服務貿易制度型開放成為我國深化外貿體制改革,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重點任務。從我國看,2023年,我國服務進出口總額65754.3億元,同比增長10%,服務貿易規模創歷史新高。抓住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快速發展機遇,《決定》提出,要創新提升服務貿易,全面實施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范,鼓勵專業服務機構提升國際化服務能力。加快推進離岸貿易發展,發展新型離岸國際貿易業務;建立健全跨境金融服務體系,豐富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
把海南自貿港打造成為我國制度型開放的新高地。2022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強調,要把制度集成創新擺在突出位置,解放思想、大膽創新,成熟一項推出一項,行穩致遠,久久為功。海南的開放是全方位大力度的改革創新,重點是規則、規制、標準、管理等制度型開放。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宣布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6年來,海南始終堅持以高水平開放服務國家戰略大局、引領海南高質量發展,以“貿易、投資、跨境資金流動、人員進出、運輸來往自由便利和數據安全有序流動”為主框架的自由貿易港政策制度體系已基本形成,自由貿易港建設成型起勢,成為海南高質量發展的提質器和加速器。深入貫徹《決定》部署,海南要堅持開放為先、制度集成創新為核心,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主動對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積極開展高水平開放壓力測試;營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一流營商環境,重點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推動鼓勵類產業目錄、跨境服務貿易負面清單、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等動態調整;加快實施貨物貿易零關稅、服務貿易“既準入又準營”、市場準入承諾即入制、加工增值稅收政策;推動電信、互聯網、教育、文化、醫療等領域有序擴大開放,保障外資企業在要素獲取、資質許可、標準制定、政府采購等方面的國民待遇,為全國改革開放蹚出一條制度型開放、創新發展的新路子。
【作者分別系海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海南大學分中心特約研究員;海南科技職業大學講師。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編號:23XJY023);海南省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編號:Hnky2024ZD-4)、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Hnjg2024ZD-67)的階段性成果】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