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湖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是新時代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推動高等教育提質擴容”的戰略任務,既回應人民對優質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也為高等教育服務國家戰略、賦能區域發展指明了方向。
1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聽取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工作匯報時強調,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的戰略目標,就是要把海南自由貿易港打造成為引領我國新時代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實現這一戰略目標,不僅需要政策、產業的硬支撐,更需要高等教育作為智力底座的軟驅動。作為海南高等教育的排頭兵、“雙一流”建設高校,海南大學主動扛起“先行軍”責任,將自身發展深度融入“十五五”時期高等教育大局,以高質量發展書寫“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答卷。
錨定時代方位
擔負起海南高等教育四重使命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石,是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事業。在自貿港建設戰略全局中,海南高校承擔著制度探路、人才供給、創新驅動、文化引領等重要使命,這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時代要求。
高等教育制度型開放的先行探路者。《建議》明確“擴大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海南自貿港具有允許境外理工農醫類高水平大學獨立辦學等特殊政策,在教育對外開放上具有獨特優勢。海南高校要在開放語境中處理好“引進來”和“守根本”的關系:既要借鑒世界一流大學的治理經驗,吸收其學術資源,更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做到在開放中堅守、在融合中創新,為國家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范例,進而成為展示中國教育開放與自信的窗口。
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機遇承接者。內涵式發展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自貿港“零關稅、低稅率”等政策紅利,為海南高校突破傳統路徑依賴提供了“加速器”。國際高端人才、先進科研設備、優質學術資源的集聚,能快速補齊海南高等教育高端資源不足的短板,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
自貿港人才需求的供給者。人民滿意的教育,本質是教育供給與社會需求的精準適配。自貿港建設急需“高精尖缺”人才,高等教育作為本土人才培養主陣地,其學科設置、培養模式直接決定人才供給的適配度。海南大學設置的自貿港治理與法治、南海海洋資源利用等學科群,正是對需求側的精準回應;新增的生物與醫藥、密碼等專業學位點,更是“缺什么補什么”的靶向布局。讓培養的人用得上、需要的人接得住,是“人民滿意”最直觀的體現。
自貿港軟實力提升的引領者。大學是社會的精神燈塔。海南高等教育質量不僅關乎海南的人文厚度,更關乎自貿港的對外吸引力。通過培養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傳播海南獨特的地域文化,提供高質量的智庫服務,高等教育可將教育優勢轉化為文化優勢、創新優勢,讓人民群眾在精神文化層面切實體會到自貿港建設帶來的獲得感。這種對軟實力提升的引領作用,是高等教育實現“人民滿意”的深層內涵。
聚焦提質擴容
構建自貿港高等教育支撐體系
《建議》提出的“推動高等教育提質擴容”也是海南自貿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海南大學將以“雙一流”建設為牽引,聚焦質量提升與規模優化,著力構建四大戰略支點。
打造國家高等教育制度型開放的試驗田。立足“兩個大局”,利用自貿港政策優勢,錨定“扎根中國、融通中外”的方向,構建高等教育合作樣板。在陵水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攜手境外名校共建聯合學院,探索“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在三亞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聯動科研院所、頭部企業共建產業研究院,推動“教育—科研—產業”一體化協同。上述實踐為“十五五”時期高等教育對外開放提供海南經驗。
打造建設服務自貿港需求的高層次人才蓄水池。海南大學緊扣《建議》“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要求,優化人才培養結構。本科層面,擴大“熱帶農業”“海洋科學”“自貿港法治”等特色專業的“雙一流”批次招生;研究生層面,增加博士、碩士招生指標,重點擴大專業學位博士規模,聚焦種業、深海、商業航天、綠色低碳、生物制造等新領域新賽道培養緊缺人才。通過擴容提質,最終形成特色鮮明、結構合理的人才供給體系。
打造支撐自貿港產業創新的強引擎。緊扣海南四大主導產業,強化有組織的科研。依托南海海洋資源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平臺,攻關深海油氣勘探、智慧海洋等關鍵技術;依托熱帶作物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開展南繁種業創新研究。將大學創新鏈深度嵌入自貿港產業鏈,力爭在“十五五”期間產出一批標志性原創成果,壯大自貿港產業升級的動力源。
打造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實踐區。利用自貿港政策優勢,踐行“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要求。人事制度上,推行“終身教軌”制度,建立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的教師評價體系;科技成果轉化上,改革“作價入股、收益分配”機制,設立技術轉移中心,吸引社會資本共建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基地;治理結構上,探索理事會制度,吸收政府、企業、社會代表參與決策,構建“多元共治、高效協同”的現代大學制度。
以改革創新為要
夯實自貿港高等教育根基
藍圖繪就,關鍵在“行”。海南大學將以“釘釘子精神”深化改革,將宏偉目標轉化為具體行動,重點抓好五個方面工作。一是優化學科布局,鍛造核心競爭力。對標世界一流,將南海海洋資源利用、自貿港治理與法治等打造成“國內頂尖、國際知名”的學科群,力爭在下一輪“雙一流”建設中實現學科突破;布局智慧海洋工程、熱帶生命健康等交叉學科,培育未來產業的學科增長點;建立“學科—產業”聯動機制,對不適應自貿港發展需求的學科進行精簡、轉型,確保資源向最急需領域集聚。
二是精準育才樹人,厚植人才供給優勢。擴大熱帶農業、海洋科學、國際法等專業招生規模,吸引全國優質生源;與境外頂尖高校開展課程互通、學分互認、學位互授,設立“學分銀行”,在黎安國際教育創新試驗區、崖州灣科技城高新區共建共享課程,試行“一校注冊、多校學習”模式;與海口江東新區、三亞中央商務區等園區共建現代產業學院,將自貿港真實項目引入課堂,推行項目制學習,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
三是深化產教融合,激活科創服務動能。整合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研究院等平臺,打造高端智庫,圍繞封關運作、政策設計、風險防控等重大問題開展前瞻性研究,為省委、省政府決策服務;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組織團隊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海南省重大科技項目,力爭在南繁種業創新、深海探測裝備、腦機接口技術、航天遙感應用等領域產出標志性成果;與企業共建技術轉移聯盟,利用自貿港稅收優惠政策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真正把論文寫在自貿港大地上。
四是匯聚全球智慧,打造高水平師資方陣。利用自貿港個人所得稅優惠、便捷居留政策,面向全球招聘戰略科學家、學術大師、青年才俊,重點引進關鍵領域的頂尖人才;破除“五唯”傾向,推行分類評價,教學型教師以育人成效為要,科研型教師以創新貢獻為主;強化師德師風建設,培養潛心育人、精通專業的“大先生”。
五是深化治理改革,激發內生動力。推進“放管服”改革,將學科建設、人事管理、經費使用等權限下放到二級學院,優化機構設置,提升服務效率;探索理事會制度,吸收政府部門、行業企業、校友代表參與學校治理,構建多元共治新格局;建設智慧校園平臺,實現“教學、科研、管理”數字化轉型,提升治理精準度與協同性。
邁向“十五五”新征程,海南大學將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目標要求,搶抓自貿港建設機遇,將高校責任與國家戰略深度融合,以教育高質量發展為高標準建設海南自貿港作出積極貢獻。
(作者系海南大學黨委書記)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