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人員、企業經營者等熱議海南自由貿易港法
以法律保障自貿港發展紅利扎實落地
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易宗平
王培琳 趙優 通訊員 王晨
吸引更多人才、降低企業稅率、推動產業升級……這是企業與群眾的真切需求,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以下簡稱海南自由貿易港法)中的相關條款。6月10日,海南自由貿易港法正式頒布實施,省直相關部門負責人、企業經營者等日前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采訪時,紛紛從各自實際出發,熱議這部海南自貿港的基礎性法律文件為廣大群眾帶來的切實保障。
省委人才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人才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匯聚各方力量,發揮協同效應。人才工作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既要促進產業跨越發展,又要依托于產業等載體實現自身發展,兩者有機結合才能發揮比較優勢,從而實現良性循環。
“推進海南人才工作,下一步我們要做好六個方面的事情:加強頂層設計,以法治化保障人才發展;擴大對外開放,以國際化引領人才發展;聚焦科技創新,以平臺化支撐人才發展;強化產才融合,以產業化承載人才發展;圍繞創新創業,以市場化服務人才發展;加強團結凝聚,以組織化支持人才發展。”省委人才發展局相關負責人說。
成立于今年1月的金豐(海南)新能源有限公司主營石墨批發業務,是看準海南自貿港發展機遇來“吃螃蟹”的技術型企業之一,2021年上半年實現營收超過1.2億元,貢獻稅收超1700萬元。公司負責人樸明月高興地說:“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經過成熟醞釀和細致考量,順利頒布實施,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海南自貿港建設的高度重視。我們來到海南,就是看準了海南對鼓勵類企業的優惠政策,今年上半年僅企業所得稅就減免600多萬元。貿易往來自由,投資大量涌入,人員貨物有序往來,資金數據有序流動,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雙15%’優惠政策穩步推行,給企業帶來的新利好將更加喜人。”
“當下全島約80%的土地在農村、60%的戶籍人口是農民、三產結構中第一產業比重達20%左右。海南自貿港包括廣闊農村,這是我省與中國香港、新加坡、迪拜等國際上比較成熟的自貿港的明顯不同,同時也是全省農村農民參與自貿港建設的重大機遇。從我本人在三亞博后村的駐村實踐來看,以‘五網’基礎設施提質升級為主要內容的美麗鄉村建設是盤活村內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發展鄉村旅游、接待過夜游客、促進村民增收的必要前提。”省委黨校法學教研部副教授、我省第一批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李人達說,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第三十三條規定:海南自由貿易港推進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建設,實行差別化的自然生態空間用途管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推進綠色城鎮化、美麗鄉村建設。這為省內相關農村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法治依據與制度保障。在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的護航下,全省農村也將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三亞海昌夢幻海洋不夜城總經理張善斌說: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的頒布實施,對于涉旅企業來說,無疑是提振了士氣。未來海昌海洋公園總部戰略布局華南地區、三亞海昌夢幻海洋不夜城二期項目開發建設的整體規劃,都將緊密圍繞海南自由貿易港法核心要素,積極開拓發展新局面,深耕海南島,努力為海南自貿港建設添磚加瓦。
(海南日報海口6月14日訊)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