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臨高中學正門前方的臨高人民廣場革命烈士紀念碑。本報記者 張惠寧 攝
70年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0軍和43軍奉命南下,在瓊崖縱隊的策應下,一舉解放海南島,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黨史資料顯示,1950年4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第40軍和第43軍8個團主力大規模向海南島進發。4月17日凌晨3點鐘,在海口以西至臨高角一線大舉登陸,第40軍6個團18700多人在軍長韓先楚、副軍長解方的指揮下,于臨高角一帶登陸。43軍兩個團在澄邁縣的玉包港一帶登陸成功。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解放軍沖破了海峽封鎖。
為了確保主力部隊登陸成功,此前在3月,先期兩批潛渡部隊偷渡成功,與瓊崖縱隊勝利會師,對敵人形成內外夾擊。這些潛渡和主力部隊渡海登陸戰,以及登陸戰后解放臨高,都有將士英勇犧牲。為了紀念解放海南登陸戰和永遠緬懷長眠于此的烈士,臨高縣委縣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紀念碑園。
這些紀念碑園包括臨高角解放公園、解放海南島渡海登陸戰西線接應指揮部舊址、臨高人民廣場革命烈士紀念碑、臨高角登陸戰烈士陵園、蘭陳坡烈士陵園、頭柏坡烈士陵園等。
臨高角解放公園
位于臨高角的臨高解放公園,是臨高縣最知名的紅色旅游景點。這里最著名的就是一位解放軍與一位瓊崖縱隊戰士并肩而立的“解放海南島戰役熱血豐碑紀念雕像”了。解放公園內還有40軍和43軍海南島戰役烈士紀念碑。目前臨高角解放公園正在進行升級改造,園里的解放海南紀念館將擴大展館面積,以更加先進的技術來展示解放海南島的全過程。
解放海南島渡海登陸戰西線接應指揮部
1950年4月17日黃昏,第四野戰軍第12兵團副司令員兼40軍軍長韓先楚率領40軍主力部隊在臨高角搶灘登陸后,趕到設在高山嶺腳下的波蓮鎮多賢村會見西線接應作戰指揮部的負責同志。韓先楚在此對40軍和瓊崖縱隊的兵力進行重新部署,指揮40軍主力部隊和西線接應的瓊崖縱隊協同作戰,最終解放了臨高及海南島全境。解放海南島渡海登陸戰西線接應指揮部舊址,位于波蓮鎮多賢村委會多賢村的“多賢學校”。2012年,“多賢學校”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高人民廣場革命烈士紀念碑
位于臨高中學正門前的革命烈士紀念碑,建于1960年代。其碑文上寫著: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某部,為了迅速解放海南和完成統一祖國的任務,于1950年4月16日晚,從雷州半島南端揚帆起渡,通過了敵機敵艦的重重封鎖,突破了匪軍的所謂陸海空立體的“伯陵防線”,在臨高縣的昌拱港、博鋪港勝利登陸。拂曉,在我先頭潛渡部隊攻占高山嶺敵人炮兵陣地和瓊崖縱隊某部的配合下,該部分兩路圍殲了美臺、臨高城之敵64軍131師。該部119師副師長黃長軒(系河南省新縣人)同志,于美得戰斗中光榮殉國。為了表彰烈士們的功績,特此建碑,以誌紀念。
臨高角登陸戰烈士陵園
這里是40軍副師長黃長軒及其戰友們長眠的地方。黃長軒,1916年出生,他參加過的著名戰役有紅軍時期的黃安戰役,抗日戰爭時期的百團大戰,解放戰爭時期遼河戰役、吉奉線戰役、四保臨江戰役及攻四平等重大戰役。1950年4月17日,在解放海南島戰役中光榮犧牲。黃長軒烈士墓旁是40軍120師358團團長于承光之墓,他是臨高角登陸戰后的第6天,部隊攻至澄邁美亭鎮軍路村時光榮犧牲的。
這片烈士陵園,距離臨高角不遠,在濱海旅游觀光路旁,占地面積11.6畝,園內共安葬了70多名渡海作戰烈士和36名臨高籍烈士。陵園十分安靜,松柏長青,三角梅怒放。烈士的碑前,紀念的香燭年年不斷。每逢清明,臨高當地干部、學生、駐縣軍警,以及第40軍和43軍戰士家屬、后人聚集于此,舉行悼念活動。
蘭陳坡烈士陵園、頭柏坡烈士陵園
位于東英鎮扶提西村的蘭陳坡烈士陵園,是紀念蘭陳坡戰斗犧牲的英雄。蘭陳坡戰斗是第四野戰軍渡海作戰兵團某先鋒部隊在臨高縣登陸后,為破壞設在扶提西村蘭陳坡國民黨軍隊海防據點,與瓊崖縱隊聯合發起的一場戰斗。為迎接大兵團強攻海南打下基礎。戰斗在1950年3月27日凌晨打響,先鋒部隊與瓊崖縱隊有30多名官兵在此戰斗中犧牲。
頭柏坡烈士陵園,位于博厚鎮樂豪村委會樂豪村頭柏坡。1950年3月10日,第40軍13名指戰員潛渡瓊州海峽,在頭柏坡海岸搶灘登陸后,遇國民黨守軍阻擊,全部犧牲。樂豪村民將其收殮。1973年,村民將烈士遺骸遷移至村西邊大園坡安葬。立墓紀念。后臨高縣委縣政府撥出專款,對烈士墓進行重建,修繕烈士紀念設施,并命名為頭柏坡烈士陵園。
(本報記者張惠寧整理)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