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新興經濟體發展2018年度報告》發布
中國繼續成為全球經濟增長最大貢獻者
本報博鰲4月8日電 (記者陳雪怡)作為博鰲亞洲論壇的重要學術成果之一,《博鰲亞洲論壇新興經濟體發展2018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今天在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新聞發布會暨旗艦報告發布會上正式發布。該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團隊撰寫,主要對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持續跟蹤研究。
報告顯示,2017年,得益于外需的大幅增長和總體穩定的國內消費需求,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增速明顯提升,總體呈現向好態勢。2017年E11(新興11國,指二十國集團中的11個新興經濟體,即阿根廷、巴西、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和土耳其)的GDP增長率約為5.1%,比2016年提高0.5個百分點,比世界經濟增速高1.4個百分點。作為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的經濟表現超出預期,達到6.9%的中高速增長,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約1/3,繼續成為最大貢獻者。
值得關注的是,雖然E11與G7(七國集團,即加拿大、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英國、美國)的經濟增長均提速,但近兩年,前者對后者的增速差距不斷拉大,說明在全球經濟周期性回升的過程中,新興經濟體比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提速更快,對世界經濟加速回暖的拉動作用更加顯著。此外,新興經濟體的就業市場總體穩定,通脹壓力有所緩解,國際貿易強勁復蘇,金融市場總體保持穩健,但外債水平持續攀升和國際直接投資增長乏力。
報告還顯示,2017年,E11各國間的經濟合作取得諸多新的進展。從內部合作來看,E11內部貿易占其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持續下降的勢頭得到抑制,相互之間的直接投資穩定增長。從對外合作來看,E11與發達經濟體的貿易占其對外貿易的份額出現下降。在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政策內顧傾向加重的背景下,E11與發達經濟體之間的貿易和投資談判進展緩慢。
報告認為,勞動生產率、技術進步、青年失業率、收入分化、經濟全球化與區域一體化、公共和私人債務、金融泡沫及特朗普稅制改革的溢出效應等因素,對E11經濟增長的影響仍不可忽視。同時,外需能否持續增長、投資增長動能能否重塑也值得關注。2018年,新興經濟體經濟有望繼續保持良好增長態勢。相較于2017年,E11的經濟增速基本持平或小幅上揚的可能性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