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見成效,村民變股民領分紅
村集體資產“看得見”更“摸得著”
■ 本報記者 陳奕霖
一手拿著股民證,一手拿著大紅包,海口市瓊山區鳳翔街道五岳村尚道村民小組村民何英開心不已:“這可是村集體經濟下半年的經營收益分紅,每戶至少有2000元。”
今天上午,尚道村民小組舉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分紅大會,村民們排著隊簽字、按手印,按股領分紅,“看得見”的集體資產變成了手上“摸得著”的改革紅利。
2017年初,省農業廳將瓊山區和東方市上報農業部作為國家第二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并獲得批準,東方市和瓊山區各自選取3個村開展了改革試點工作,五岳村是其中之一。
五岳村的尚道村民小組轄區面積1331.66畝,共181戶750人。“我們從2004年就開始發展集體經濟,但這么多年過去了,村里到底有多少集體資產,我們也不清楚。”尚道村民小組村民吳良生說,改革試點啟動以前,村集體有哪些資產、資金和資源,對普通村民和村干部而言,都是一本“糊涂賬”。
“因此,我們在試點工作開始后,立即開展清產核資及成員界定工作。”村民小組長吳興全介紹,在省農業廳和市、區農業部門的指導下,該村組織人員挨家挨戶做工作,摸清村集體“家底”,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并在村民的監督下制定好股權配置與管理的方案,成立了尚道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依法依規保證村民享受到改革的成果。
去年下半年,尚道村民小組集體資產經營性收益108.5萬元,除去村集體合理的提留費用,其余收益均在分紅大會上按股發放給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我們家就領到了近5000元。”吳良生高興地說,如今理清了村集體資產,村民變成了股民,“該分多少,大家心里有數了。”
只有村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村民才能從集體資產中獲利更多。對此,吳興全心里已經有了計劃:“接下來,我們要引進企業開發養老項目,合作社拿土地入股,通過經營管理好集體資產,讓村民的分紅越來越多。”
不僅是五岳村,其余5個試點村的改革試點工作也已基本完成。據介紹,截至目前,我省6個試點村共查清現金3497.35萬元、經營性資產約1.51億元、非經營性資產約1.06億元,債權1179.47萬元;集體土地5385.51畝,集體建設用地4956平方米;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8635人,村集體經濟組織初步建立,集體經濟組織管理體制機制正逐步完善。改革工作試點先行的目標基本實現。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強調,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
對此,省農業廳副廳長趙詠望表示,高質量高標準抓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堅實保障,是推動“美麗海南百鎮千村”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支撐,更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迫切需要。
“此次改革就是要通過對村集體所有的各類資產進行全面清產核資,健全臺賬管理制度,逐步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讓資源變資產,讓資金變股金,讓村民變股民,共享集體經濟的發展紅利。”趙詠望介紹,今年底前我省將完成試點縣的改革任務并在其他市縣全面推開試點,力爭在2021年底前基本完成此項改革任務。
(本報海口1月27日訊)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