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縣大豐鎮鹽丁社區:
昔日紅樹林抗敵 如今幸福溢鄉村
■ 海南日報記者 劉操 李磊 實習生 王昱陳曲
從澄邁縣大豐鎮鹽丁社區居委會辦公樓向東步行,穿過300米長的林蔭小路,可見一座鹽丁革命根據地紀念碑矗立在公路旁。墓碑上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字跡,讓這里顯得分外莊嚴肅穆。
“一共23級臺階,寓意瓊崖革命23年紅旗不倒。”日前,鹽丁社區村民顏開芬邁著緩慢的腳步,踏上紀念碑前的最后一級臺階,抬起頭,瞻仰紀念碑,緬懷革命先烈。
在戰爭年代,僅有200多人的鹽丁村(原為鹽丁峒、鹽丁村,現為鹽丁社區)就有53人分別加入了瓊崖工農紅軍、抗日獨立隊和瓊崖縱隊等隊伍。他們英勇奮斗,堅貞不屈,先后有26人為革命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瓊崖縱隊9名英雄在此長眠
每年清明節,鹽丁社區的村民都會帶著鮮花來到村中烈士墓前,長幼有序,依次將手中淡黃色的菊花擺放在墓碑前,深深鞠躬,祭拜先烈。“盡管村里沒有人知道埋在這里的英雄的名字,但村民數十年守護著他們。”顏開芬說。
時間追溯到1946年,那年的春節前,設在鹽丁村內的中共澄邁縣第四區委員會接到縣里布置的緊急任務:8名傷員在一名女護士隨同護理下,從外地運到鹽丁村接受救治。
90歲的鹽丁老村民顏照崗說,當時,村民們顧不上自家過年,紛紛抬著擔架,準備被褥,將8名傷員與護士隱藏在村子西北角一處非常茂盛的紅樹林里療傷,挨家挨戶輪流給9名戰士送飯。
不幸的是,瓊崖縱隊戰士療傷期間,被國民黨反動派發現了。敵人本想抓活口,卻遭到9名受傷戰士的頑強抵抗。在隨身未攜帶槍支的情況下,他們拿出為數不多的手榴彈進行回擊。“惱羞成怒的敵人占據了海岸高處用機槍進行掃射,9人全部壯烈犧牲。”說到這里,顏照崗眼中泛著淚花。
敵人走后,鹽丁村村民們將9名烈士的遺體合穴安葬在他們犧牲的海邊紅樹林附近。
2013年,大豐鎮政府出資50萬元,鹽丁村民自發捐款近50萬元,共同建起鹽丁革命根據地紀念碑,以此告慰英烈。
紅樹林屏障抗敵
鹽丁村三面環海,一面靠山,由于海水倒灌形成了天然的內外雙海灣奇景,也孕育了大片紅樹林濕地,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為掩護紅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革命先輩們利用紅樹林的天然屏障與敵人周旋,從而開展敵后游擊戰爭。”鹽丁社區黨支部書記陳義德介紹,鹽丁村作為共產黨軍隊的根據地,隱藏著醫院、倉庫、交通站、報社與電臺,鹽丁村群眾組織了擔架隊、向導、接應人員等隊伍,給予共產黨全方位的保障。
顏照崗在抗戰時期就曾和村民一起給藏匿村中的游擊隊送衣、送飯。“村民擁護共產黨,好多戰士來到我們鹽丁,不管到了哪一家,哪一家的村民都會非常歡迎,為他們提供飯食和住宿。”顏照崗說。
建設美麗新農村
“戰爭年代,鹽丁人民家家戶戶都參加革命工作,都有著一股保家衛國的熱血。”顏開芬說,如今,革命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鹽丁人。
改革開放后,漂亮整潔、設施齊全的新農村在革命老區拔地而起,西線高速緊鄰村莊、地產企業落戶…… “近20年,鹽丁的變化可謂翻天覆地,我們還要繼承弘揚先烈的精神,繼續努力。”陳義德說。
記者近日走訪鹽丁社區看到,水泥路四通八達,嶄新的小洋樓整齊地蓋在道路兩旁。在陽光明媚的午后,村民們三五成群地聚在居委會里談古論今,臉上洋溢著幸福和喜悅。
陳義德介紹,自2009年大型地產公司進駐大豐鎮后,解決了當地村民的就業問題,很多村民從農田中“轉產”到樓房里,生活也因此得到了較大改善。“村中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人在房企工作,現在家家戶戶都蓋了新房,買了小車。”(海南日報金江10月10日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