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各界暢談特區精神在實際工作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以特區精神深入推動改革發展
■ 本報記者 陳蔚林 王玉潔
“精神的力量是巨大的。”在今天上午舉行的朱國茂同志先進事跡第二場報告會現場,海口市發改委物價局辦公室主任肖金元深有感慨,“我多年前去西華農場時,當地因為土地糾紛及歷史遺留問題等,治安環境很不好。但這些年再去,發現那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轉變,這不得不說是以朱國茂同志為代表的當地民警埋頭苦干取得的成果。”
西華農場發生的巨變讓肖金元聯想到他所工作和生活的海口。他說,近兩年,海口干部群眾勠力同心,不分晝夜地投入海口“雙創”工作,不僅摘下了“國家衛生城市”的金字招牌,還為廣大市民及游客提供了宜居、宜業、宜學、宜游的優良環境,“這期間,正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干的特區精神在鼓舞著我們,而我們也需要繼續弘揚這種特區精神,在接下來的創文攻堅工作中取得新好成績。”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夏鋒則說,他的工作就與改革研究有關,每一個有關海南改革發展的研究都要敢闖敢試、敢為人先。“海南因改革而生,也因改革而興。”夏鋒說,他們在研究中發現,想要為海南改革發展提出可行性、實用性和超前性的研究報告和政策建議,必須弘揚特區精神。比如,實施“多規合一”、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推進島嶼經濟體特點優勢研究、促進服務業市場開放等等,這些與海南改革發展息息相關的問題,每一個都要有創新思維,勇于突破框架,以此推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步伐邁得大一些、再大一些。
提起特區精神,《南海學刊》編輯部主任鄧穎穎想到的是,作為全國第一份以南海為主題的學術期刊、海南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南海學刊》創刊號的獲批十分不易,它的創辦過程其實就是特區精神的體現。
她告訴記者,立足海南、面向全國、放眼世界的《南海學刊》在重視基礎理論和全局性問題研究的前提下,更加關注南海問題研究,突出海南地域特色,探索海南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要辦好這樣一個既‘專業’又‘綜合’的學術期刊,沒有點敢闖、敢干的精神是不行的。”為了將該學術期刊辦成講好海南故事、傳播海南聲音的載體以及海南社科界專家交流的平臺,《南海學刊》編輯部將繼續弘揚特區精神,以多種形式體現和發揮海南社科專家的智囊團作用。
記者了解到,剛剛起步建設的三亞遙感信息產業園,在基礎設施建設還并未完善的情況下就已經吸引了20多家圍繞衛星設計、傳感器研發、衛星測控、數據接收處理、遙感信息與海洋信息等技術研發的企業入駐,預計今年將收獲一億元產值。
三亞遙感信息產業園負責人楊天梁認為,這與產業園全體員工弘揚特區精神,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圍繞海南未來發展方向,率先瞄準航天、遙感、智慧海洋、大數據等領域推進工作有很大關系。他透露,三亞遙感信息產業園將繼續弘揚特區精神,著力于改變原本發展的傳統模式,一邊建設一邊招商、一邊發展一邊出效益,把招商工作作為一切工作的落腳點,整合各方資源服務企業,把三亞遙感信息產業園做大做強。
(本報海口8月30日訊)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