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報記者 陳雪怡
海口市美蘭區演豐鎮塔市村村民陳偉勇說:“沒想過餐飲廢水就地處理后就變成了清水,還可以用來沖洗廁所、澆花綠化,污水不再排放到紅樹林里,相信以后家門口的風景會更美!”三亞市民李翠感嘆道:“拆掉紅沙碼頭區域的十幾家違建海鮮排檔后,明顯感覺到空氣清新了許多,海水也變清了。”文昌市民周斌也發現,經過一段時間的整治,文昌高隆灣片區的環境比以前好了很多,垃圾不見了,海水更藍了。
近一個月來,不少海南百姓都發現,身邊的環境更美了。大家看見、感受到的變化各不相同,但這些變化都源自同一股力量。記者今天(9月18日)從省海洋督察工作交辦案件落實組了解到,國家海洋督察組(第六組)自8月22日進駐我省開展海洋督察工作以來,已累計向我省移交上百件交辦件,群眾反映突出或重復舉報的問題主要集中在違規圍填海、陸源排污、侵占海岸線及破壞海防林等方面。對此,我省各市縣積極整改落實海洋督察交辦件,堅持邊督邊改,全力守護好海南的碧海藍天。
積極查擺解決圍填海問題
在我省收到的海洋督察交辦件中,“填海造地”是一個高頻詞,海口市亦是如此。這其中,海口灣某酒店填海項目,是群眾重復舉報的對象。
據悉,該酒店填海項目使用海域面積共38.99公頃、用海期限50年,2009年10月取得海域使用權證。填海造島前,該酒店填海項目相關工程《海洋環境影響報告書》通過了專家評審,而在人工島填海形成后,有海洋專家指出該酒店填海項目對附近的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影響,主要問題是水質污染。原因何在?
“該酒店填海項目是海口的第一宗離岸人工島,由于缺乏經驗和考慮到填海成本等問題,項目在規劃建設上離岸距離較近,對海口灣水動力平衡形成了一定的影響,不利于海口灣污水的擴散消化。”近期,海口市海洋與漁業局以信息公開的方式,披露和確認該酒店填海項目對海洋生態環境等造成的影響。
據調查,造成該酒店填海項目附近水質污染的主要原因,包括陸源污染得不到有效遏制等。“雖然找到了水質污染的原因并制定相關整改方案,但由于導致問題產生的成因復雜,目前治理成效不明顯,且很難在短期內解決。”海口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陳芳說,該局將以此次海洋督察工作為契機,著力解決多年來想解決而沒解決的突出問題。今年年底前,對于海域使用權已到期的該酒店臨時施工便道項目,海口市將責令其辦理續期手續,并增強施工便道涵管透水性,以改善海口灣的水動力環境,同時對該酒店附近海域進行長期專項監測,嚴密監測周邊海域水質狀況。下一步,在處理包括該酒店填海項目在內的填海造島項目問題方面,堅持做到不遮掩、不回避,能整改的立即整改,一時難以整改的制定整改計劃,舉一反三,形成長效機制依法依規解決。
全民合力遏制陸源排污
8月29日,我省收到了一件特殊的海洋督察交辦件,投訴內容是“海南島漁排養殖、海上作業、生活垃圾排放等,嚴重影響海洋環境”。對于這件反映對象是海南島的特殊交辦件,省海洋督察工作交辦案件落實組將其分發至全省12個沿海市縣以及洋浦經濟開發區。這件特殊的交辦件也在我省沿海各市縣(區)掀起了一場全民合力凈灘護海的大行動。
海口市對全市136公里海岸線進行清查,加強陸上和空中的巡查,著手建立海岸線垃圾清理長效機制。三亞市對海棠區鐵爐港漁排養殖情況進行現場檢查,并抽取水樣帶回檢測。經查看了解,海棠區已給漁排配備廢水收集桶和垃圾收集桶,每天安排船只定時回收垃圾,并多次對漁排養殖戶開展海洋環保宣傳教育。
萬寧市組織開展沿海地區環境衛生整治專項行動,全市184.9公里海岸線的環境衛生問題基本整改到位。截至目前,萬寧市共組織清潔人員2450人次,出動清理船只、車輛、挖掘機等機械設備,清理沿海地區垃圾共547車,總重量986噸。同時,該市還舉一反三,在每天對市轄區海岸線不定時、全方位進行陸海域巡查的基礎上,研究制定沿海岸灘水域垃圾清理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加強日常監管工作,并廣泛動員全市人民群眾,特別是沿海7個鎮和24個村的村民積極參與凈灘護海行動,共同守護碧海藍天。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每天都安排漁船上漁排收集生活垃圾,當地漁民也一改以往隨手扔垃圾的舊習慣,慢慢養成了自行收集垃圾交由專船運走的新習慣。
此外,昌江黎族自治縣繼續加強對全縣63.7公里海岸線范圍海岸帶、港灣、灘涂以及漁港港池、碼頭、周邊生活區域的垃圾清理工作,同時在衛生死角及重要路段設置警示牌并放置垃圾桶,在各漁港放置污油收集桶等,并建立長效機制,每個漁港配備保潔船1艘,保潔人員2名,負責打撈港口垃圾和漂浮物,目前基本全面整改到位。
“以前沙灘上的螺殼、漁網、塑料袋等生活垃圾比較多,氣味很難聞。現在經過整改,沙灘變干凈了,空氣也變好了,大家都感覺特別開心!”昌江海尾鎮海尾社區居民黃林華對記者說:“環境變好了,受益的不只有我們附近居民,現在有不少游客也樂意到這片海灘游玩了。”
呵護海岸線筑牢海防林
“一條玉鏈繞島柔,分隔綠陸和藍海。陸上植被潤眼眸,海面碧波舒心頭。”我省長達1823公里的環島海岸線,是海南最重要的生態圈之一,被稱為海南的“最美資產”,具有不可比擬的生態功能和資源價值。而環海岸線生長的海防林,又似一堵堅固城墻,守護著海洋,也守護著陸地。
近日,在樂東黎族自治縣九所鎮中灶村和利國鎮球港村,挖掘機和推土機逐個把村里的魚塘、養殖池等全部進行打擊清理,迎來了村民的拍手叫好,這些魚塘和養殖池都在海岸線200米范圍內。
“在海洋督察工作開展之前,總是看到有人在海岸上建魚塘,并將污水直排大海,不但破壞海防林,占用了海灘,還污染了海洋環境,給周邊居民的生活帶來危害。打掉這些魚塘,我們大力支持政府的整改措施!”中灶村村民羅盛龍稱贊。另一位中灶村村民林作雄補充說:“之前,養殖池產生的污水直排入海,對海水造成污染,讓人看了很揪心。現在這些都得到了整治,相信樂東的海水會更藍,我們生活也會更美好!反映的問題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這也讓我們感到很踏實、很高興!”
感到踏實高興的還有儋州市白馬井鎮居民。在收到反映“儋州市白馬井鎮海岸線變蝦塘,紅樹林遭到嚴重破壞”的交辦件后,儋州市立即組織相關部門前往現場調查核實。經查看了解,這一帶蝦塘均是在1995年至1996年期間開挖建設的,大部分都位于海岸線200米范圍內。
對此,儋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對白馬井鎮海岸線部分已形成的蝦塘,開展入戶調查42戶,發放停業整改通知書42戶,提交水產養殖場(戶)整改方案37份。同時,對于歷史形成的海域圍塘養殖,儋州市將采取分類處理。“對非海域內高密度規模化養殖場,如其無法辦理環保設施,將采取關停退出;對本地占用海域養殖戶,將采取逐步退出政策;對本地非占用海域養殖戶,則采取低密度養殖模式。”儋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戴文達說,在此基礎上,該局也在草擬《關于白馬井鎮海岸線200米范圍內Ⅱ類生態保護紅線區養殖池整改工作方案》,旨在進一步加大海岸線和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力度。
(本報海口9月18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