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市歌舞劇院連續9年亮相央視春晚——
讓更多海南特色文藝作品登上大舞臺
■ 本報記者 林詩婷
今年3月,三亞市吉陽區新紅村正式進入到征地拆遷階段,不久的將來,這里成片低矮的樓房將變成三亞歌舞劇院文化產業園,成為該市大型文化演藝旅游綜合體,市民游客可在此享受到歌舞盛宴。
文化產業園項目的穩步推進,令三亞市歌舞劇院副院長李義剛頗為欣喜。此時他與團隊正在北京,為即將到來的央視“五一”勞動節晚會進行緊張的舞蹈彩排及節目錄制工作。
“這個月我們除了要準備央視晚會,還要為本月底在陵水黎族自治縣演出的原創黎族舞劇《黎謠》做準備。”三亞市歌舞劇院每年平均百場演出邀約,同時還要兼顧舞蹈作品創作,李義剛一直處于高速運轉狀態。
李義剛所就職的三亞市歌舞劇院,其前身為三亞市藝術團,自2007年成立以來,十年發展之路中,連續9年登上央視春晚舞臺,在人民大會堂舉辦專場演出,自創舞蹈劇目《萬泉河水》《執著》等多次斬獲藝術大獎,演出足跡遍布全國二十余個省份,將瓊島文化、民俗風情通過舞蹈魅力傳播至法國、俄羅斯等十余個國家……
這份沉甸甸的十年履歷,豐富而精彩,見證著一個三亞本土民間藝術團的成長跨越,亦是海南文化事業加快發展、文化產業蓬勃向上的一個縮影。
然而在最初,藝術團成立之時卻步履艱難。“當時缺少文化發展氛圍,藝術團面臨著市場環境差、人才資源少等諸多難題,一年僅能接到十余場演出邀約。”李義剛回憶道。
2011年,藝術團投資四千多萬元,對海南的文化傳統和民俗進行認真了解和深入采風,并結合文化市場需求,精心打造兩臺獨具海南特色的舞劇《鹿回頭》和《南海觀音》。“當時的夢想就是希望三亞能有大劇院,長期演出這兩場舞劇。”三亞市歌舞劇院院長李士偉回憶說。
如今,隨著對外開放程度不斷加深,海南文化軟實力逐漸增強,文化交流、文化合作愈加頻繁。
“有良好的發展沃土,我們團也由最初的30余人成長為160余人的大團。”李義剛介紹,海南豐富的文化資源為藝術創作提供源源不斷的靈感,其團隊立足瓊島特色,積極深挖本土文化,創作出《擰擰情》《紅雨傘》《黎鼓》等一批極具海南風情的舞蹈作品。
從市場難拓,到邀約不斷, 李義剛見證著三亞市歌舞劇院的十年“蝶變”路。
“高質量的演出、富有底蘊的作品,讓我們對走出瓊島更加自信。”李義剛期待著,三亞歌舞劇院文化產業園項目早日完工,讓更多海南特色的文藝作品登上大舞臺。這樣,赴瓊游客不僅能游山玩水,還能感受到海南的文化魅力。
(本報三亞4月21日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