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山村實施生態移民搬遷扶貧
遷出深山住新樓 生態移民惠黎鄉

新顏 2017年 白沙黎族自治縣銀坡村中的新樓房。 本報記者 蘇曉杰 攝

舊貌 2016年 實施生態移民搬遷扶貧前的原道銀村民居。本報記者 蘇曉杰 攝
“電通了,路也通了,擰開龍頭就有自來水,打開電視幾十個頻道隨便選!”在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銀坡村,村民劉拜江興奮地向記者講述著生活的新變化。
今年元旦,劉拜江和原道銀、坡告兩村的35戶村民一起,從鸚哥嶺深處搬到新址上建成的銀坡村,該村成為我省第一個生態移民搬遷扶貧的村莊。
從前,村民們住的土坯房、進出是泥巴路,村里半畝良田難覓,還因涉及到生態核心區保護,難以發展產業?!笆杖胫荒芸肯鹉z,進出村子只能騎摩托車,割了膠也難運出去?!便y坡村村民小組長符國華感嘆,曾經覺得生活沒有希望,但整村搬遷的嘗試,讓村民們看到了出路。
2015年12月,經省、縣兩級黨委政府及專家組的反復論證,《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道銀村坡告村生態扶貧移民實施方案》正式出臺,在“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區域生態修復雙贏的總體目標下,通過人口轉移、生態修復、政策扶持等措施,實現了南渡江源頭生態核心區環境的保護,也給村民帶來了脫貧新希望。
環視如今的銀坡村,村里古樹參天、村道似曲徑通幽,一幢幢頗具黎家風格的小樓屹立?!白∵M新房子,感覺心里很踏實?!狈麌A笑道,從前談起生活,大家都愁眉不展,如今搬進新村,村民都是笑臉相迎。
“原來是不想搬,現在是不想走!”村民符桂春說,搬遷既是貧困生活的終點,也是致富之路的起點。經過4個多月的相處,原本陌生的原道銀、坡告兩村村民也熟絡起來,每天早上自發地打掃村子,閑下來時聊一聊未來的產業規劃。生活質量的提高,也讓村民們對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
“村里的養殖場在政府扶持下已有120頭山豬存欄,等到上市,就是筆可觀的收入?!狈麌A還告訴記者,村口的30畝梯田如今也已經平整完畢,根據村民的意愿,將會發展青棗種植,豐富村里的業態?!安粌H是特色種植養殖,搬遷后每人分到的10畝膠林,也能發展林下經濟,如今不僅是進出村子的路寬了,致富的路也寬了!”符國華說。
除了傳統的種養殖業,在白沙的規劃里,農副產品加工、鄉村休閑農業,未來都將會布局在銀坡村?!皳碛行律?,怎么能不爭取早日致富呢,何況還是在家門口賺錢!”符桂春說,村子發展已成了大家關心的大事,都在“摩拳擦掌”等著大展身手。
隨著扶貧政策的一步步落實,當初畫下的發展藍圖也在一步步實現,而當初村民遷出的鸚哥嶺生態保護區,也即將啟動生態修復工作,呵護南渡江源頭生態。 (記者 劉笑非特約記者 王偉 通訊員 林呈)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