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影像脈絡,聽歷史回響——
解放海南島戰役,戰士們何以智計破難關?
我軍渡海登陸部隊、瓊崖縱隊向海南島內縱深之敵發動攻擊。(資料圖)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才豐
1950年4月16日至24日,我軍渡海作戰兵團主力部隊先后分兩個梯隊強渡瓊州海峽,成功與瓊崖縱隊、渡海作戰兵團先遣部隊在海南島上會師,以迅猛之勢向縱深圍殲敵軍。
如本專欄老照片所見,我軍戰士們在阡陌縱橫的鄉野間奔襲,徒步深入敵陣。彼時瓊島大地上,交通網絡殘破不堪,我軍戰士主要依靠步行急行軍,而國民黨軍隊有戰斗機、轟炸機,可進行空中偵察、轟炸。
在武器裝備上,我軍以繳獲的步槍、少量輕重機槍為主,火炮多為小口徑迫擊炮、山炮,部分自制武器性能有限。國民黨軍隊有大量美式、日式精良裝備,配備大口徑榴彈炮、裝甲車等。
在作戰裝備如此懸殊之下,我軍戰士如何降低戰斗傷亡?在作戰過程中運用哪些巧思突破敵人圍困?帶著這些問題,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采訪了長年致力于尋訪解放海南島渡海作戰老戰士、老船工,梳理解放海南島戰役史料的海南省渡海作戰史研究會會長馬海南。
“我父親馬正新曾任第四野戰軍第43軍128師警衛營2連1排排長,在渡海作戰時負責保衛機要人員和電臺。”馬海南曾聽父親回憶當時的渡海作戰場景,1950年4月17日拂曉,渡海大軍第一梯隊中的第43軍2個加強團在澄邁縣玉包港登陸,立馬向縱深發展。
“部隊走走停停,戰士們看到敵人飛機來了,就立即分散臥倒或躲到林子里隱蔽。”馬海南說,“我父親率電臺分隊前進,遇到了敵人機槍陣地的封鎖,由于受阻耽擱,電臺分隊逐漸與我軍前方戰斗部隊拉開距離。電臺分隊僅配備少量手槍,火力薄弱。一旦拖延,有被敵人包抄的危險,要趁敵人還不了解我們情況的時候,快速通過這個封鎖口。”
馬正新當過機槍班班長,熟悉機槍的點射規律。他計算著敵人射擊的子彈數量,利用對方換子彈的機會提醒前方戰友沖過了封鎖線。馬海南講述道:“敵人是個老練的射手,子彈換得很快。我們還有很多人沒有沖過去,機槍就又響了起來。父親帶著一位戰友順著流水溝,匍匐到敵人機槍射手的側面,用兩發子彈打掉了敵軍兩個射手。”最終,馬正新和戰友們突破了敵人的封鎖,趕上了部隊。
歷經黃竹、美亭決戰,1950年4月22日,國民黨軍隊全線崩潰。我軍乘勝追擊,向海口挺進,4月23日,攻克海口。為殲滅國民黨軍殘余部隊,我軍分東、中、西三路追擊,先后攻克榆林、三亞港、北黎、八所港等地。5月1日,海南全島解放,紅旗插遍瓊州大地!
此外,在《海南日報》近期推出的海南解放75周年特別策劃“幸福照相館·老兵story”系列人物微紀錄片中,我們也得以在瓊崖縱隊老兵龔花蘭和王大進的回憶里照見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中淬煉出的堅韌品格與智慧謀略。
作為情報員,龔花蘭是這么冒死與敵人“斗智”的:“把情報放在竹筒里,竹筒裝在簸箕里,用牛糞來掩蓋偽裝。有時候路途遙遠,要走兩天兩夜,只有自己一個人,有同伴容易引人注意。”王大進則清晰地講述了一段特殊的“戰場密碼”,在解放軍與瓊崖縱隊因方言差異存在身份識別困難時,就用轉帽檐做暗號區分敵我關系,“帽檐往后轉代表是共產黨。”
回溯解放海南島戰役的烽火歲月,瓊崖縱隊發起的秋、春、夏季三大軍事攻勢,為解放海南渡海作戰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同時,瓊崖縱隊也充分發揮了本地優勢,與渡海作戰兵團密切協同,共同譜寫了壯麗的勝利凱歌。(海南日報海口4月30日訊)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