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杰 唐彩玉
在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中,擴大外向型經濟規模是做大流量的重要舉措。經濟要素流量匯聚是發展成熟的自貿港的“標配”狀態,也是驅動海南自貿港經濟功能延伸、區域輻射邊界與產業能級提升的關鍵路徑。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發布以來,海南省外向型經濟蓬勃發展。2022年,海南外貿再創新高,外貿進出口總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關口,比上年增長36.8%,增速較全國快29.1個百分點;服務貿易對外貿增長貢獻度逐步提高,服務進出口353.62億元,同比增長22.88%。在海南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達到1320家,實際使用外資到資40.5億美元;同時外資來源地呈現多元化,投資領域涉及高端消費領域、數據服務領域等新產業新業態。在海南加大力度“引進來”的同時,海南企業也在積極“走出去”;不少國內企業落戶海南后,依托自貿港政策開展對外投資。海南省外向型經濟逐漸成為自貿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也要看到,國際經濟發展正面臨逆全球化等嚴峻挑戰,各種不確定性因素增多。面對風險挑戰和戰略機遇,海南要著力解決外向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充分挖掘區位優勢、政策優勢等,加快探索外向型經濟新模式、新路徑,推動自由貿易港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
著力培育外向型經濟主體
不斷激發自貿港市場活力
經營主體是經濟的力量載體,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隨著海南自貿港政策紅利不斷釋放,以及RCEP生效后的政策疊加效應,海南各類經營主體規模不斷壯大。海南要重點培育外向型經濟經營主體,不斷激發市場活力,更好地為自貿港外向型經濟發展積蓄力量。
多元化引進外資主體。一方面,擴大外資主體來源和規模。在鞏固現有外資項目基礎上,積極招商引資,舉辦高質量的投資促進活動,讓外資來源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優化利用外資結構,加大高新技術產業和教育、醫療、養老、金融等現代服務業開放力度,引導外資向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等領域投資;著力推動外資外貿領域的標志性項目順利落地運營,真正做到吸引外資、利用外資、留住外資。此外,積極探索國際人才資源開發機制創新,匯聚境內外高端人才開展離岸創新創業,為在瓊外資企業發展提供要素支撐和產業配套。
積極培育各類外貿經營主體。首先,從政策上支持外貿主體成長,用好用足產業投資基金和各類專項資金,加大對外貿經營主體的培育力度,“以小博大”激發外貿市場活力。其次,充分利用行業協會等中介資源,強化外貿主體發展平臺建設,如鼓勵中介服務平臺開展外貿全流程培訓、“一對一”業務指導等,為外貿主體發展賦能。此外,加大對外貿企業出口信用保險以及金融支持,減輕外貿企業資金壓力,提升外貿企業的抗市場風險能力。
培育對外投資主體。在大力“引進來”的同時,海南還要大力支持本土企業“走出去”開展境外優質項目投資。借助自貿港稅收政策紅利,吸引國內優質企業落地海南;支持海南企業“走出去”,提升對外投資的質量和水平;持續為開展跨境投資的企業提供海關、稅務、外匯管理等方面的支持。
持續優化外向型產業結構
夯實外向型經濟發展支撐
產業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重要支撐。外向型產業發展所需的資源等來自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也會受到兩個市場的影響。海南未來產業結構優化與主導產業發展,有賴于國內國外產業要素不斷匯聚;海南外向型經濟發展,也有賴于國內國外兩個市場需求的充分開發。
明確海南外向型經濟的市場定位與產業導向。一方面,積極抓好“一帶一路”重要戰略支點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國際航運樞紐建設,挖掘“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市場需求,支撐海南自由貿易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聚焦技術研發、產品設計、營銷渠道、品牌塑造、物流金融等技術含金量高的環節,助推全島產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依托四大主導產業,推動“三產”融合、協調發展;依托自貿港服務貿易開放政策,不斷優化第三產業內部結構,推進康養醫療、數字商務、育種研發等高附加值服務業發展。
深化大數據與實體經濟融合,推動海南外向型產業結構升級。當前,全球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數字貿易成為全球貿易發展的新引擎。應積極探索面向RCEP的國際數據跨境流動,促進數據要素領域的國際交流合作,推動大數據與實體經濟逐步融合;依托數據要素跨境合作平臺,借助區塊鏈、AI等數字技術,推動海南在信息共享、技術標準、科學管理、規則規制等方面與境外發達國家和地區有序銜接,引領數字貿易、離岸貿易等向縱深發展,打造輻射亞太地區的數字貿易港。
著力營造國際化發展環境
暢通外向型經濟發展渠道
海南自由貿易港要以打造“兩個基地”,構建“兩個網絡”為重點,積極融入國際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對外積極發揮貿易投資交流平臺作用,打造貿易投資的通道;對內要強化經濟發展軟實力,打造一流的營商環境。
搭建交流合作平臺。主動借力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消博會等平臺,拓寬海南對外經貿合作“朋友圈”;充分發揮國際平臺的橋梁作用,助推跨境雙向投融資高質量發展。積極搭建自貿港內企業互動合作交流平臺,促進在瓊企業之間在項目、資金、研發等方面的實質合作,逐步培育本地產業生態和合作氛圍。
完善聯動互通的海陸空運輸平臺。落實包括第七航權在內的航權領域開放政策,恢復并加密國際客貨運航班,持續優化航空樞紐快速換乘體系。以“中國洋浦港”船籍港為核心依托,不斷匯聚國際航運要素,加快發展國際快船等運輸新模式。著力搭建聯通“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或地區、RCEP成員國的國際航運服務新平臺,形成雙向互濟、陸海空內外聯動的貿易投資新通道。
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打造有海南自貿港特色的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營商環境服務體系;率先推進“大部制”改革試點,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形成新型政商關系,構建法治化、服務型政府。不斷放寬投資準入,推出投資極簡負面清單;建立健全市場“承諾即入制”,落實“非禁即入”“承諾即入”管理模式,建立完善“雙隨機、一公開”的過程監管體系。此外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為外資外貿主體發展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環境。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經濟學院、海南省開放型經濟研究院)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