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博后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蘇少洪:
鄉村旅游釋放鄉村振興新動能
海南日報特派記者 劉曉惠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春暖花開之際,漫步在海南省三亞市吉陽區博后村,一幢幢風格各異的民宿掩映在青山綠水間,不少外省車牌的小轎車停在村道上,到處呈現一派旅游復蘇、產業興旺、生活富裕的景象。
“隨著旅游復蘇的不斷推進,博后村再次火了起來。如今村民們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旅游飯’,日子更甜美。”談起博后村,全國人大代表、博后村黨總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蘇少洪的臉上始終掛著笑容。
濱海風、北歐風、田園風、中式風……近年來,博后村里的鄉村民宿一家接一家,各具特色,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游客。
蘇少洪介紹,博后村靠近亞龍灣景區,發展民宿產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再加上這幾年政府扶持,博后村的民宿旅游招牌越擦越亮。目前,全村共有58家民宿,客房1800多間,經常早早就被訂滿。
“今年博后村民宿的火爆超出了我們的預期!”蘇少洪說,今年春節假期,每天博后村各家民宿入住率都超過九成,旅游收入達2640.8萬元,不僅“一房難求”,連停車位都“一位難求”。
博后村的旅游業,并不是只有一枝獨秀的民宿產業,不少連鎖餐廳開進村里,集市、夜市等鄉村經濟業態“百花齊放”愈加豐富。
蘇少洪表示,博后村搶抓政策機遇和市場機遇,驅動品牌效應,為文旅產業強勢賦能,如用藝術服務鄉村振興,塑造博后品牌形象;與來自全國文旅產業方面的專家、嘉賓交流學習美麗鄉村建設經驗,并應用到實際中;參與旅游推介會活動,向外地游客及旅游業界代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博后村美麗鄉村旅游資源等。
蘇少洪認為,民宿業的火熱讓這個昔日以種植椰子和養豬為主要經濟來源的小村莊,變成了熱門旅游目的地,但想要“網紅”變“長紅”,還要下更多功夫、想更多辦法,才能讓博后村留住游客、留住人才、留住產業。
為了讓鄉村旅游釋放更多鄉村振興新動能,蘇少洪在文化產業發展、民宿風格規劃、景觀風貌建設、村落品牌宣傳推廣等方面積極尋求“硬核盟友”——與三亞學院合作成立實踐基地,致力打造獨具特色的博后品牌;緊緊依托亞龍灣旅游度假區資源和平臺,以玫瑰文化、黎族文化、創意文化為底蘊,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體,大力發展民宿產業和鄉村旅游。
“當聽到政府工作報告提到‘鄉村振興’‘特色產業’這些詞匯時,我的心情十分振奮。”蘇少洪說,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全國人大代表,這是他和村民們惦記著的心頭事,政府工作報告大大提升了他們的干勁和信心。
蘇少洪透露,下一步,博后村將積極申報4A級景區,規劃好村里8500畝土地,讓博后村的鄉村旅游品牌走出海南、走向全國,同時,也讓博后村的鄉村振興經驗幫助到更多地方。
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
宋·蘇軾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
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