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當美麗山水與公路相遇,“綠水青山”該如何得到保護?
海南環島旅游公路項目儋州段施工時,為了給一棵百年古樹讓路,項目調整施工方案,多花了50多萬元,將原來的直路改為從樹兩側繞行;
在陵水紅樹林國家濕地公園,長著一棵棵“搬家”而來的鄉土紅樹植物。作為環島旅游公路項目第二工區紅樹林移植點位之一,附近新村鎮的部分紅樹植物,被就近移植到濕地公園內,在這里經歷假植、定植、養護等工序,扎根生長……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環島旅游公路為紅樹林讓路、高速公路建設服從生態、水庫樹木防淹喬遷“新居”、雨林深處海南長臂猿喜添“新丁”、近岸白化珊瑚重現斑斕、西部荒漠綠進沙退生機盎然,一幅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卷在瓊州大地展現。這些具體生動的生態故事,引發眾多代表委員熱議。
移植紅樹的場景,就在“家門口”發生。省人大代表、陵水黎族自治縣新村鎮海燕村村委會委員鄧筱憐提到,“在新村,紅樹林是我們常見的景色。為修路移樹,不計較施工成本上的‘小錢’,算生態保護的‘大賬’,將道路建設與生態緊密結合,也讓我們看到項目建設中體現的保護生態、愛護自然的理念。”
要把路修進去,不要把破壞帶進去。在遇到“是樹讓路,還是路讓樹”問題時,環島旅游公路項目施工方經過科學考察、系統評估后,采取“大樹繞行、小樹移栽”的方法,留下不少“路讓樹”的佳話。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省人大代表,儋州市人大常委會黨組書記、主任馬飛提到,要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積極探索“兩山”轉化路徑,充分釋放松濤湖區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帶動周邊群眾發展增收,推動鄉村振興,實現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有機統一。
地處霸王嶺腹地的王下鄉,近年來因海南長臂猿收獲不少“名氣”。“王下鄉將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繼續加快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游服務質量、豐富旅游產品,推動‘農文旅’多元融合,讓村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在省人大代表、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黨委書記楊榮輝看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有著豐富的演繹方式。
省政協委員、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海南總站副召集人李海鋒在關于加強珊瑚礁保護的建議中提出,將珊瑚礁的生態保護紅線落實情況納入常態化海洋督察與監管,強化生態紅線保護制度建設,壓實各級地方政府職責。細化珊瑚礁紅線區的管控措施,對紅線內人為活動正面清單中的捕撈、養殖、旅游等活動,逐項細化作業方式、工具、手段等具體管控。對破壞珊瑚礁的行為,增加海洋的生態公益補償內容,這就需要系統的、完善的海洋生態公益補償的標準或者體系來建立。
(本報海口1月15日訊)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