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積極推進生活污水垃圾治理、農村廁所革命等重點工作
村貌大變化 日子大變樣
海南日報記者 傅人意
見習記者 劉寧玥
“這幾年村里大變樣了!以前干濕垃圾混合堆放,招來很多蚊蟲,臭氣能熏到家門口,現在村里干凈又美觀。”6月13日,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水央村村民王義輝說。
美舍依花田,綠蔭入春池。海南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鄉村振興、美麗海南“百鎮千村”相結合,穩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工作,越來越多的村莊成為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村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一個秀美村莊背后的“繡花功夫”
水央村的變化,和村里近年來掀起的“新時尚”有關——2019年7月起,水央村開啟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工作。“不同的垃圾有不同的去處。每家使用兩個垃圾桶,將容易腐爛的垃圾統一運送至堆肥房漚肥,塑料瓶收集賣錢,剩余的垃圾囤放起來,由鎮里的垃圾清運車上門回收。”水央村駐村第一書記李以華介紹,此舉實現囤放垃圾減量約50%。
走在村里,一處盛開的美人蕉花叢引人注目,這是村里有名的“人工濕地花園”。
通過地下管道集中收集的村民生活污水,均送往該花園底部的沉淀池,篩除碎石等沉淀物。花園上方則栽種著郁郁蔥蔥的美人蕉、菖蒲、芡須草等植物,配合土壤中微生物等,通過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等作用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包括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以及農村廁所革命等工作。”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建成污水處理設施的行政村達1501個、自然村達6144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正在穩步有序推進。
以廁改之“點”帶鄉村振興之“面”
6月14日,白沙黎族自治縣阜龍鄉白準村,不少游客慕名而來,體驗垂釣休閑、品嘗黎鄉美食。
“自從白準村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后,村莊越來越美,村里現在有5家民宿,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飯。最近每天平均有200個游客到訪,每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0萬元。”白準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顯江介紹,優良的環境不僅讓村民生活更舒適,也引來了游客和產業。
尤其是近年來,該村積極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工作,引導農戶同步配建室內水沖衛生廁所,把農村環境整治向縱深推進。
廁改工作是村莊真正的“里子”,海南以廁改之“點”帶鄉村振興之“面”,背后是農村文明滴水穿石的進步。據了解,海南從2018年起開展廁所革命三年行動,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建成農村衛生廁所125.29萬座,覆蓋率每年提高約7個百分點,基本實現戶用廁所全覆蓋;建成農村公廁4085座,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農民逐步養成良好衛生習慣,村莊整潔水平明顯提升。
專家建議構建多元化長效治理機制
目前,全省各個市縣積極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一些偏遠村莊和示范村莊的人居環境存在一定差異。專家認為,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既要處理好“整”和“治”的關系,也要做好“用”和“管”的文章。
“我們在調研中發現,一些村莊的廁所糞污清掏工作管理不到位,部分村莊清掏工作滯后。”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信息研究所二級研究員趙松林表示,當地政府應積極發揮企業、村民的積極性,利用鄉村振興工作隊力量,設置公益崗位等方式,用好管好改造后的廁所,建立長效管理機制,才能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朱昌雄在海南農村做過大量相關調研。他認為,從全國范圍來看,海南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成本偏高,政府部門亟須創新體制機制,引導企業、村民實現污水資源化充分利用,降低成本,提質增效。此外,要打造“政府+企業+村民+村集體”多元化治理體系,除了政府資金投入,還要通過延長產業鏈,打造農業品牌等手段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加投入資金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海南日報海口6月15日訊)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