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靜水深流的深層次變革
從頂層設計到頂層推動,海南加快打造“三極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海南日報記者 梁振君
在洋浦工作10年,林鴻冠心里一直裝著一座城,“如果有一天,洋浦不僅僅是產業云集,同時也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一家人不再兩地分居,那該多好。”
三亞崖州灣旁,海南省崖州灣種子實驗室、中國農業科學院南繁育種研究中心掛牌,國家耐鹽堿水稻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奮斗者”號等一批重大深海科研成果先后落地——從一粒種子到浩渺深海,一座科技新城呼之欲出。“這里充滿希望,未來值得期待!”去年從四川一所高校辭職來到三亞崖州灣科技城任職的石磊信心滿懷。
林鴻冠心里裝的“一座城”、石磊想要的“未來”,寫在了近日海南發布的兩份重磅文件里。從《中共海南省委 海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儋州洋浦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意見》,到《關于海南自由貿易港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若干意見》,協調發展的“新棋局”,在這個初夏激活開啟。
A
“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背后 著眼全局,強化區域有機對接,為區域協調發展提供保障
5月7日上午,林俞從海口乘坐動車前往樂東黎族自治縣出差,歷時近兩個半小時到達黃流站。“要是通勤時間再縮短些,就更好了。”她說。
林俞心中的交通圖景,已然繪制在區域統籌發展新格局中。
“到2025年,力爭實現全島3小時通達,三極經濟圈內實現1小時通勤。”這是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李志強描繪的全島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圖景。他所謂的“三極”,是指由海口、澄邁、文昌、定安、屯昌等市縣組成的海口經濟圈,由三亞、陵水、樂東、保亭等市縣組成的三亞經濟圈,由儋州洋浦一體化融合發展組成的儋洋經濟圈。
這是海南統籌區域協調發展,努力將“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理念融入到自貿港建設方方面面的真實寫照。
縱觀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4年間,歷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統籌區域發展,也都提出過相關理念,其中,“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成為海南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靈魂”和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理念。
海南為什么需要“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至少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海南市縣規模普遍偏小。資源有限,需要吃“拼盤”,實現效益最大化。二是市縣的實力都不強,就如同把手指攥成拳頭才能發力,合力才能聚力。三是避免同質化競爭。一旦出現同質化競爭,就會無端提高成本、付出不該付的代價。綜合以上原因,“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不僅符合海南實際,且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海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夏鋒認為,海南有條件實現“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一是海南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人口少、面積小,易于把全島作為一個整體,科學規劃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二是海南交通等“五網”基礎設施明顯改善。“豐”字型+環島高速公路網基本成型、全面實現“縣縣通高速”,海南加快形成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將進一步強化區域的有機對接。三是海南建省之初就實行了行政上省直管縣體制,這為進一步打破地區間的行政壁壘,按照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加快市縣之間的融合,逐步形成“三極一帶一區”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提供了體制保障。
在夏鋒看來,唯有通過統一規劃、統一土地利用、統一產業布局、統一基礎設施建設、統一公共服務、統一環境保護這個“六個統一”,打破區域行政壁壘,加快形成合力發展,方能實現“全省一盤棋、全島同城化”。
B
“三極一帶一區”差異化“落子” 形成以點帶圈、以圈帶面、圈動全省的發展新格局
海南自由貿易港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產業是發展的動力,區域是發展的載體。推動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自由貿易港高質量發展的“兩個引擎”“兩件大事”。而構建“三極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中的“三極”,將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省第八次黨代會提出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系統部署了建設‘八個自由貿易港’的目標任務。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建設產業聚焦、區域協調的自由貿易港,打造‘三極一帶一區’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省委常務副秘書長、深改辦(自貿港工委辦)常務副主任王磊說。
“從我國廣東、浙江、山東等發達地區發展進程看,培育2至3個經濟增長極,輻射集聚周邊、帶動全省發展,是一條成功的經驗。”夏鋒指出,由于歷史原因,海南經濟總體上處于低水平均衡發展的狀態,缺少像深圳、蘇州、青島這樣的強勁經濟增長引擎。因此,海南自貿港要加快發展,亟需打造海口經濟圈、三亞經濟圈、儋洋經濟圈三個經濟增長極,形成以點帶圈、以圈帶面、圈動全省的發展新格局。
按照最新發布實施的相關若干意見,海口經濟圈要“做大做強”,這也是壯大并提高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縮小省內區域發展差距較大的重要路徑。
作為省會,2021年海口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增速11.3%,GDP全省占比達31.8%。江東新區營收超2000億元,海口綜保區、復興城產業園營收超1000億元。美蘭機場二期建成通航,亞洲最大的國際免稅城將于今年國慶節前開門迎客……高質量發展實現新突破的海口,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正在不斷加強。
近一個月前,海口裕同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將第一批2150箱生物可降解餐盒從海口啟運,經洋浦直接發往西班牙。通過這條全新的運輸航線,時間和成本分別縮短70%和80%。
“近兩年,我們疊加政策和服務的雙重優勢,一個綠色產業集群正在加快形成。我們歡迎更多的企業與海口一起共赴這場‘生態綠色發展之約’。”海口市長丁暉發出邀約。
三亞經濟圈要著眼于“做優做精”,打造成國際旅游勝地、自貿港科創高地。
“三亞一直以來是旅游城市,旅游業和房地產業一直是三亞的支柱。這幾年,我們全力推進三亞轉型發展,特別是以科技創新為抓手,以崖州灣科技城為平臺,推動三亞科技創新和經濟高質量發展。”三亞市長包洪文說。
新規劃的儋洋經濟圈,劍指打造成海南高質量發展第三極,“讓儋州因洋浦更加開放、洋浦因儋州更有深度”。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和推動儋洋一體化,省第八次黨代會報告也提出,實施儋州洋浦一體化,解決“儋州有城無產、洋浦有產無城”突出問題。頂層設計上的變革早已在醞釀,并在時機成熟時推出。
5月9日公布實施的關于支持儋州洋浦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到2022年,儋州洋浦一體化發展的管理體制機制基本形成,實行高位推動、管理下沉、機構融合,完成各級機構人員整合、空間規劃一體化,實現儋州洋浦優勢互補、互利共贏。”
可以說,支持儋州洋浦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意見公布實施的背后,凝聚了省委、省政府全力推動儋洋一體化發展的決心、信心。
“譬如,支持在儋州洋浦全域先行先試‘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等一系列海南自由貿易港早期安排政策;支持加快建設環新英灣新區,規劃建設國際化濱海新城;明確加快建設儋州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推動建設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大財稅支持力度,包括保持儋州轉移支付力度、保留洋浦財稅分成體制、設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等措施;強化各類要素保障力度,在排放、能耗等指標安排方面向儋州洋浦傾斜,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需求由省統籌安排,授權儋州洋浦自行編制土地基準地價等措施。”省委深改辦(自貿港工委辦)相關負責人說。
“一帶”是指由海口、文昌、瓊海、萬寧、陵水、三亞、樂東、東方、昌江、儋州、臨高、澄邁等臨海市縣組成的濱海城市帶。在地處海南島西部的昌江黎族自治縣,坐擁“海南十大最美海灣”之一的棋子灣,南北緊鄰奔流不息的昌化江和珠碧江,是“一帶”的重要成員。
昌江黎族自治縣縣長梁明說,新挑戰帶來新機遇,昌江將搶抓自貿港建設歷史性機遇,以產業轉型升級為抓手,融入濱海城市建設“大格局”、拓展“大市場”。在現代海洋上做強,推動漁業養殖由“淺”向“深”發展;在文化旅游上做精,實現山海旅游互動由“點”向“面”擴展;在綠色低碳上做大,培育清潔能源產業鏈由“短”向“長”延伸,推動“一帶”走深走實、行穩致遠。
“一區”是指由五指山、保亭、瓊中、白沙等中部市縣組成的中部生態保育區。這里擁有我國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好、連片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是海南島森林資源最為富饒的區域,也是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區域。
“抓住機遇就能贏得一次先機,喪失機遇就會落后一個時代。”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委書記穆克瑞說,保亭地處地球黃金緯度線北緯18度,是三亞經濟圈“增長極”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亞北拓的腹地和“后花園”,又是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南大門”,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日臻完善,保亭區位優勢凸顯。
穆克瑞表示,保亭將搶抓機遇,積極主動融入三亞經濟圈,在“一本三基四梁八柱”戰略框架下,找準自身定位,在全省四大主導產業下,著力培育氣候康養、雨林度假、運動探險、文化創意、南藥開發、熱帶果蔬、休閑農業、生物科創、智慧經濟、總部經濟等十大特色重點產業,尋求差異化發展,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保亭經濟社會實現更高層次、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發展。
積極推動海口、三亞兩大經濟圈加快融合、良性互動,儋州洋浦一體化全面開啟,讓環島旅游公路、高鐵、高速公路串起濱海城市經濟帶,讓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撐起中部生態保育區——在這個夏天,海南“差異化”落子,發力區域協調發展。
C
發揮比較優勢謀變“破局” 在區域、城鄉之間蹚出融合發展新路子
從空中俯視南渡江,這條海南的母親河,在莽莽林海匯涓成流,一路奔騰入海,孕育出海南島的氣象萬千。同飲一江水,母親河流經的白沙、瓊中、儋州、澄邁、屯昌、定安、海口等市縣,發展水平卻各不相同。譬如,去年海口的GDP全省占比超三成,而瓊中于2019年,白沙于2020年才分別宣布“脫貧摘帽”。
不僅僅是各市縣和區域之間,城鄉之間同樣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約80%的土地在農村,60%的戶籍人口是農民,20%的GDP來自農業——這是海南自貿港與世界其他成熟自貿港最鮮明的區別之一。
如同水流,落差越大,勢能越強。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是挑戰,更是潛力所在。
區域協調發展是推動海南高質量發展的“雙引擎”之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應當如何“破局”?
坐落在南渡江畔的海口云龍鎮長泰村,俯瞰可見“三十六曲溪”濕地環繞,生機盎然。在打造發揚紅色主題鄉村旅游的同時,該村構建起“以紅帶綠”的產業發展體系,村里花卉種植基地種植的品種近4000種,去年產值達2.5億元,是村里1100多名村民的致富增收保障。
走入保亭響水鎮合口村,一所由廢棄的學校改造而成的合口書苑引人矚目,長廊、庭院、池塘、涼亭、書苑,一步一景。目前合口書苑有50間客房,可提供民宿、休閑旅游等服務。
長泰村和合口村,講述的都是關于“發展”的故事。在協調發展的“大棋局”中,唯有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積極謀“變”,最大限度發揮自身比較優勢,方能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蹚出一條融合發展、互利共贏的新路子。
夏鋒認為,推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關鍵在于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從現實情況來看,區域之間仍不同程度存在行政壁壘,制約了資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的提高。例如,市縣發展規劃的相互銜接、協同不足,規劃的部分功能交叉,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質競爭;相鄰市縣產業發展相近,錯位發展定位模糊,未形成優勢互補、相互促進的產業空間發展格局;公共服務一體化程度較低,比如海口匯集了全省最好的教育資源,高等教育資源占全省近70%,公共服務水平差距較大等問題。
變革已然開啟。支持儋州洋浦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次日,《關于海南自由貿易港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若干意見》發布實施,對于構建“三極一帶一區”的新格局進行了系統謀劃,明確了各區域發展目標、實施路徑和具體舉措。海南對于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視程度,足見一斑。
在省發改委副主任許蘭看來,海口、三亞、儋洋經濟圈作為區域協調發展的三個增長極,是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的重要載體,按照治理尺度上移、管理下移的“重構思路”,通過合理分工、樞紐帶動、產業鏈供應鏈協同、公共設施互聯共享等協調、一體發展,既可以形成合力,有效集聚資源優勢,加快發展速度,也可以帶動周邊市縣一體化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夏鋒認為,海南以資源整合、優化配置為重點的區域一體化是一項系統工程,既需要體制機制的創新,又需要相關政策的突破。儋洋一體化的實質性進展,拉開了海南區域經濟、社會一體化的帷幕。下一步,建議按照“三極一帶一區”的區域新發展格局,在土地政策、戶籍政策、基本公共服務政策、生態環境政策等方面實現突破。
從頂層設計到頂層推動,一場靜水深流的區域深層次變革,撲面而來。(海南日報海口5月17日訊)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