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慧
學黨史:
在海南母瑞山革命根據地紀念園,珍藏著一座以瓊崖革命烈士王業熹為原型的雕塑——《艱苦歲月》。雕塑上,一位衣衫襤褸的老紅軍吹著笛子,嘴角微微上揚,一位小戰士依偎在老紅軍身旁,懷抱鋼槍,沉醉在笛聲里,出神地望著遠方。這是我國著名雕塑家潘鶴為慶祝建軍三十周年創作的雕塑。作者通過一老一少、一動一靜的精巧構思,將瓊崖縱隊指戰員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刻畫得淋漓盡致,深深打動人心。描述《艱苦歲月》的文章后來被收錄到小學課本里,成為幾代人的童年回憶。
悟初心:
1932年7月,國民黨警衛旅長陳漢光率部隊對瓊崖蘇區“大圍剿”。反“圍剿”失敗后,中共瓊崖特委書記馮白駒等帶領100多人進入母瑞山密林深處,開展了長達8個多月艱苦卓絕的頑強斗爭。同志們一邊與兇殘的敵人周旋,一邊應對疾病與饑餓的侵襲,上百人的隊伍只剩下不到30人。
即便如此,戰斗之余,馮白駒還會組織大家搞文藝,唱海南戲。其中王業熹喜歡吹笛子,身上總帶著一把竹笛。悠揚的笛聲,總能感染、鼓舞著每一位戰士。在當時的情況下,這種苦中作樂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更加堅定了革命者的必勝信念。大家相信,眼前的挫折是暫時的,困難總是可以克服的,只要堅持戰斗,終將贏得勝利。最終,20多位指戰員沖出了重圍,保留了革命火種。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是共產黨人歷經血與火的淬煉,鍛造出來的強大精神。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每當事業遭遇困難,人們總能從共產黨人身上看到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光芒。萬里長征時,平均每300米就有一位紅軍不幸犧牲,但戰士們仍然堅定跟著走,煥發出“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豪邁氣概。抗美援朝時,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敵軍,中國人民志愿軍毫不畏懼,硬是以“鋼少氣多”戰勝“鋼多氣少”,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跡……
革命理想高于天。對黨的事業的必勝信念,是共產黨人永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的動力之源。道路越是艱難、條件越是艱苦,越能彰顯出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之可貴。有困難,就千方百計克服;沒有條件,就想方設法創造,總之,壓倒一切困難而不被任何困難所壓倒。百年征程,苦難輝煌,中國共產黨人經受住種種考驗,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愈加高揚。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偉大事業往往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更不是敲鑼打鼓就可以實現的。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是一項需要不斷探索的全新事業,前行路上既有難得的機遇,也面臨各種風險挑戰。緊緊抓住機遇,化解風險挑戰,需要我們弘揚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堅定必勝信念,勇闖激流險灘,踏實每一步,走好每一程。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