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我省集中開展“六治”專項行動,成功轉化4153人
智志雙扶解鎖貧困戶“幸福密碼”
本報海口7月13日訊(記者 傅人意 通訊員 潘志勇)通過軍訓讓建檔立卡貧困戶自主發展產業;通過產業項目差異化分紅,鼓勵貧困戶進行“六治”多掙積分;真金白銀獎勵貧困戶并通報表揚……海南日報記者7月13日從省扶貧辦獲悉,今年以來,我省集中開展“六治”(即治懶散、治酗酒、治私彩、治浪費、治不孝、治臟亂)專項活動,進一步解鎖貧困戶“幸福密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在去年開展試點的基礎上,今年我省全面鋪開扶貧“六治”專項行動,有效推進智志雙扶。省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專項活動專門建立治理對象轉化指導員制度,以村為單位設立“六治”指導員,每一類治理設立一名指導員,一般每村6名指導員,由各市縣、鄉鎮具有相應職能的部門和有關社會組織派出。同時,就治理對象專門設置“警示轉化期”和“確定名單后的轉化期”。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列入警示期或治理對象的重點建檔立卡貧困戶6876人,多措并舉成功轉化4153人,轉化率達60.40%。
“禮紀鎮建檔立卡貧困戶陳恩誠軍訓前還意志消沉,沒有工作,軍訓后成功應聘進入雅利檳榔加工廠,旺季月收入能達到5000多元。”萬寧市扶貧辦主任蔡子勁表示,萬寧引入軍事化訓練方式作為“六治”活動主要抓手,通過聯系協調當地大型企業設立固定軍訓地點、邀請退役軍人擔任教官、集中開展政策宣講和就業技能培訓等舉措,引導貧困戶轉變思想觀念,增強脫貧意愿和能力。
儋州市扶貧辦副主任何靖說,儋州積極推廣排浦鎮禾豐村探索的“7+2+1”產業扶貧項目資金收益分配模式,即產業扶貧項目收益的70%用于參與項目的貧困戶進行差異化分紅,20%作為貧困人口獎勵資金,10%歸村集體所有,通過加大獎勵權重,優化分配結構,增強了貧困戶參與的積極性。
白沙黎族自治縣通過結合脫貧攻堅、社會文明大行動等內容開展積分評比、搭建惠農超市管理系統、設立惠農超市、開展積分兌換等一系列舉措,充分調動“六治”人員內生動力和自我發展能力。
“好不容易有了這份工作,可不能因為喝酒壞了事,而且合作社規定上班期間不能喝酒。”白沙黎族自治縣打安鎮長嶺村脫貧戶符漢省如今在打安鎮蘭花產業基地工作,自從村里開展“六治”專項行動以來,酒少喝了,人也精神多了。
三亞對簽訂相關協議之日起1個月內無“六治”問題的貧困戶,獎勵1000元,3個月內無“六治”問題,追加獎勵2000元,并在全區范圍內通報表揚,而轉化失敗者將被列入村級道德紅黑榜的“黑榜”。
此外,陵水黎族自治縣本號鎮舉辦2020年“扶貧先扶志啟志樹新風”能力提升培訓班活動,激發貧困戶脫貧攻堅內生動力,擺脫懶惰渙散、“等靠要”思想;樂東黎族自治縣編制傳唱《遠離酗酒珍愛生活》歌曲,在“酗酒”治理對象門口懸掛限酒歌宣傳牌,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貧困群眾樹立正確價值觀;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安排“六治”指導員186人,通過組織控輟保學聽證會、集中封閉軍訓、落實以獎代補等方式,轉變貧困群眾“等靠要”落后觀念,激發貧困群眾發展內生動力。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