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林容宇)9月3日,《光明日報》在頭版“壯麗70年 奮斗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海南篇”專欄,刊發文章《海南:種好改革開放試驗田》,并在6版、7版用兩個版的篇幅介紹我省70年發展成就。文章指出,啟動自貿區建設一年多來,海南先后發布42項制度創新案例,積極發揮著改革開放試驗田的作用。
文章提到,日前,海南省委深改辦(自貿辦)發布了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四批制度創新案例。其中,優化營商環境類7項,社會治理類10項。這些制度創新案例充分體現了“首創性、已實施、效果好、可復制”的標準,并經第三方權威機構評估,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推廣價值。
文章指出,海南勇于突破傳統經濟體制束縛,一系列的先行先試,使海南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1987年,海南地區生產總值僅有57.2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不到3億元。2018年,海南地區生產總值達4832.05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了15倍。
制度創新,體制松綁,激發了市場活力。今年上半年海南新增市場主體8.74萬戶,同比增長31.5%,其中新設立企業3.49萬戶,增長28.6%。經濟外向度不斷提升,上半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同比增長3.6倍;貨物進出口總值增長45.6%,全口徑服務進出口總值增長8.5%。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新海南正展現在世人面前。
同日,《經濟日報》在9版“壯麗70年·奮斗新時代·蹲點筆記”專欄,以《海南揚帆逐夢新征程》為題,報道了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積極闖關探路,敢于突破,在不同領域的開放發展上先行先試,取得了一個個“全國率先”的創新成果。
當天,《經濟日報》10版、11版推出“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海南篇”?!逗D隙朔€“生態金飯碗”》一文指出,作為中國最大自貿區,海南嚴守生態底線和紅線,按照全省一盤棋的思路,在“多規合一”改革中為海南整體發展繪制了一張藍圖。其中,生態保護紅線是最早劃定的,成為保障和維護生態安全的底線和生命線。在不斷創新的基礎上,海南健全環境保護法規制度體系。海南在推動出臺《海南省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海南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海南省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等法規規章的基礎上,持續不斷推動環境保護地方立法,完善全省環境保護法規制度體系。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