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系心間 枝葉總關情
——習近平總書記在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考察回訪記
四月十三日,在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村民王進友和妻子正在采茶。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海南日報記者 計思佳 謝凱
4月的毛納村,茶香滿溢。星羅棋布的茶園,炒鍋里翻騰的茶青,一幅鄉村振興的圖景映入眼簾。
11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海南省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調研,了解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情況。手工茶坊里,他與村民談論制茶工藝,了解茶產業發展情況;涼亭下,他鼓勵大家為鄉村振興、生態保護貢獻力量;村文化廣場上,他勉勵大家傳承創新發展好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
殷殷囑托,銘記于心。說起那一刻,人們仍然難掩激動和喜悅。總書記的親切關懷和殷切期望溫暖著、激勵著黎家兒女把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穩、越走越寬。
茶香彌漫黎鄉 青山變作“金山” 茶產業托起鄉親增收致富夢
當天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五指山腳下的黎族聚居村落——水滿鄉毛腦村委會毛納村。這里也是五指山市第一個鄉村旅游示范點。考察中,五指山市委書記朱宏凌一路陪同,向總書記詳細介紹了毛納村的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
“總書記走了一路,也問了一路。” 朱宏凌說,他深刻感受到總書記對黎族同胞生活的關心和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視。
朱宏凌介紹,毛納村共33戶128人,依山傍水,滿眼碧綠,當地大葉種茶的味甘清香,全村茶葉種植面積約572畝,小小一片茶葉變成了這里的致富“法寶”。
這天,在自家茶坊里忙活的王柏和、王菊茹夫妻倆,看到習近平總書記朝自家走來,熱情地將總書記迎進了門。“總書記十分關心老百姓的生活,親切地對我們噓寒問暖。”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王柏和依然滿臉通紅、神情激動,“總書記看了我們老兩口的院落、客廳、臥室,問我們房子是哪一年建的,政府有沒有補助。”
隨后,總書記又來到王柏和家經營的“和茹手工茶坊”,了解當地茶產業發展情況。“總書記問我們茶葉賣得怎么樣?一年收入有多少?”王菊茹告訴總書記,依托當地發展起來的旅游業,她家每年能賣100多斤干茶,年收入3萬多元。
“總書記還和我們一起炒茶。聽到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總書記也感到很欣慰。”王菊茹感慨,過去,毛納村里沒有水泥路,進村要走“泥巴路”,住的是茅草屋,一下雨就整宿都睡不著。“多虧了茶葉這個致富‘法寶’,毛納村村民才擺脫了貧窮,家家戶戶蓋起了小洋樓!”
“過去是身在寶山,空手而歸;現在是身在寶山,碩果累累!靠著茶葉,毛納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都實現了脫貧,去年全村人均年收入達到1.5萬元。”省委外辦駐毛腦村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工作隊隊長高力說。
在當天的考察中,高力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總書記叮囑說,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關鍵靠人。“總書記的親切關懷,是我們工作的強大動力。”高力說,接下來,工作隊要牢記囑托,繼續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為鄉村振興注入人才“活水”,做大做強特色產業,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守護一脈青山 涵養萬物生長 綠色發展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五指山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論已融入黎族村寨的日常煙火,成為生動實踐。
參觀完手工茶坊,總書記沿著平整的鄉村水泥路走到涼亭中,同村干部、村民代表圍坐在一起促膝而談,共謀黎鄉的綠色發展之道。
“總書記很親切,也很隨和。大家爭相發言,現場氣氛輕松而熱烈!”王進友曾是村里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這幾年,在精準脫貧政策的支持和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王進友不僅發展起茶葉種植、釀酒等產業,還擔任了水滿鄉的生態護林員。
“我告訴總書記,每天我都要到森林里巡山。現在大家的生態保護意識強了,山上處處都種上了綠油油的茶樹,破壞環境的現象看不到了。”王進友說。
王啟望是一名返鄉創業大學生。10年前他從廣州回到毛腦村,通過合作社的形式帶動村民共同發展茶產業。當天的座談中,他也“搶”到了發言的機會。“我重點向總書記匯報了我們茶園的生態有機種植方式。”王啟望介紹,他家的茶園有40多畝,在種植的過程中堅決不用化肥和農藥,“茶園里套養了雞鴨鵝,利用這些禽畜糞便發酵成沼液,就是天然有機肥。”
“這些年堅持下來,我們茶葉的品質和產量都提升了,收入也提高了。行情好的時候,一年種茶就有10來萬元的進賬。”王啟望信心滿滿地說,“秉持綠色生態種植方式,相信村里的大葉茶一定會走出五指山,聞名全國!”
依托綠色發展理念,不僅茶園變成了聚寶盆,“養在深閨”的深山村落也變成了熱門旅游點。
近年來,毛納村不僅依靠茶葉這個特色產業致富,還在不拆房、不砍樹、不占田的前提下,投入1200多萬元用于改善村內基礎設施和旅游接待服務設施,通過茶旅融合的方式大力發展鄉村旅游。
毛腦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王有壽說,如今煥然一新的毛納村美不勝收,吸引不少游客慕名來“打卡”,“現在一到周末就有大量游客來這里品茶、購茶,感受民族風情,老百姓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入。”
延續黎族文脈 傳承優秀文化 賦予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活力
除了茶葉和鄉村旅游,帶動黎族群眾“織就”美好生活的,還有當地的非遺手藝——黎族織錦。
習近平總書記在毛納村還察看了黎族特色農產品和黎錦、藤編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傳統紡染織繡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香蘭,現場向總書記演示了黎族織錦這項古老的技藝。
“總書記走過來的時候,我正在紡線。”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劉香蘭滿眼興奮,“總書記問了我織錦需要的材料、流程和顏料來源,還夸贊我們的黎錦精美漂亮。”
今年7歲的王程業是劉香蘭的孫子。總書記彎下腰來,看了小程業展示的黎錦技藝,認真聽了他背誦的《織錦詩》。
劉香蘭從13歲開始學習黎族織錦,她深知從小培養興趣愛好的重要性。王程業從3歲開始跟著她一起學織錦技藝,如今已經學會了4種黎族織錦圖案。
“總書記勉勵我要傳承發揚好黎錦這項非遺技藝。”備受鼓舞的劉香蘭,心里已經有了更多計劃,“我們既要傳承好傳統技藝,也要不斷創新,開發出更多新穎的文創產品和日用品,讓黎錦也時尚起來!”
歌聲悠揚、鼓樂齊奏。當總書記來到村廣場上時,當地黎族群眾載歌載舞為總書記送上真摯的祝福,情意切切,喜樂融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竹木器樂代表性傳承人黃海林向總書記演繹了鼻簫技藝。“黎族文化能得到總書記的認可和贊賞,我們發自內心地感到開心。”黃海林激動地說。
當總書記要離開毛納村時,黎鄉兒女們排成長隊,一邊不舍地揮手,一邊齊聲高唱著海南民歌《久久不見久久見》。不少村民流下了激動的熱淚,大家的歌聲匯聚在一起,在村莊上空久久回蕩。
(本報五指山4月13日電)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