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燕佼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其中明確要求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需要突出地域特色,體現鄉土風情,特別要保護好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就海南而言,傳統村落保護利用與現代化轉型發展迫在眉睫。
海南傳統村落地域特色和利用價值
經國家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委員會評審認定,海南共有64個村落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從整體看,海南的傳統村落較為集中;分區域看,海口和澄邁居多,海南中部、西南部各市縣比較零散。
地域特色。海南的傳統村落有明顯的區域特征。一是與自然融為一體。海南大部分傳統村落在建構中都將水體、林地、田地等自然元素作為村落形態的核心要素,自然形成山水格局,環境優美,凸顯綠林掩映、拙樸自然特色。二是傳統文化較為深厚。海南的傳統村落一般都設有祠堂、村廟和被賦予神奇色彩的村樹、古井,結合這些元素設置的廣場成為村落主要的標志性空間。傳統的宗法禮制和倫理道德等鄉土文化對海南村民產生非常深厚的影響。三是具有獨立的生活、生產體系。由于海南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與外界的聯系和往來受到限制,在生產、生活方面體現出獨特性,每一個傳統村落都體現著當地的傳統民風、建筑藝術和獨特空間格局,反映著村落與周邊自然環境的和諧關系,具有島嶼型海洋文化特征。
利用價值。海南的傳統村落建筑風格迥異,在造型、功能、結構、裝飾等諸多方面自成一派。如:海口、文昌騎樓式建筑的南洋街景;西南部黎族的船型屋風貌;瓊北和瓊西的書院、戲臺、池塘、小巷,均營造出“天人合一”的情趣和意境,具有獨特的景觀意象和文化表征,融入了村落文化的鄉土性、生態性、傳統性和文化性,具有很大的文化特色與歷史、研究、教育、審美、觀賞等價值和作用。
目前,各市縣對傳統村落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和改造,但也有不少傳統村落仍然處于保護開發的初級階段,同時存在諸多問題。例如,職能定位不夠明確,體制機制有待完善,出現“多龍治水”現象;傳統村落古宅缺乏修繕;“保護性破壞”現象較嚴重,把傳統村落的價值簡單地等同于經濟價值,導致過度商業化;傳統村落老齡化問題加劇;集體產業落后,高端特色產品缺少,傳統技藝瀕滅,工藝原料缺失等。
傳統村落現代化轉型發展路徑與模式
傳統村落現代化轉型發展,不是簡單破舊立新,也不是圈地為牢的封閉式保護,而是重在文化延續和生態發展,重在擁抱新時代、走向現代化。在歷史文化保護方面,要劃定保護區,建立控制區,制定保護文化遺產、人文環境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指導政策和規劃。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要針對不同村落不同的傳統建筑物、不同基礎設施的特點和傳統村落的自然資源,確定調整產業結構和建立產品體系的轉型發展路徑和模式。
(一)完善發展規劃,明確轉型發展路徑
進一步修訂完善傳統村落現代化轉型發展相關法律法規。有關部門和相關市縣應借助海南自貿港建設契機,根據《傳統村落保護發展規劃編制基本要求(試行)》等有關規定,借鑒國際成熟的相關法律法規,以及國內各省的相關法規,進一步修訂完善海南《傳統村落現代化轉型發展規劃》等相關法律法規,以相應的法律規章形式明確傳統村落現代化轉型發展的政策原則。
對傳統村落現代化轉型發展進行合理規劃。一是在制定轉型發展的規劃標準時,要依據傳統村落空間格局、道路交通、建筑景觀、生態景觀等特征,制定促進傳統村落可持續發展的規劃和設計標準。同時,針對不同的傳統村落制定不同的轉型發展規劃,堅持將保護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作為優先考慮的前提條件。二是在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中,要根據村落的自然環境條件進行科學配置。在保護范圍的邊界進行合理的規劃和安排,以滿足生產、生活和發展的需要,并避免因新建配套設施而破壞村落原有的自然歷史和文化肌理。三是將傳統村落現代化轉型發展納入新型城鎮化總體規劃。有效地保護、合理使用傳統村落的文化遺產和自然生態,并建立有效的保護與轉型發展監測體系。
完善管理體制,健全監管機制。一是完善管理體制。建議建立傳統村落保護與轉型發展領導小組,并明確各級政府部門職能定位,負責市、縣范圍內傳統村落現代化轉型發展的協調指導工作,同時制定工作評價指標,將此項工作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二是健全監管機制。制定獎懲措施,對保護與轉型發展工作成績突出者給予獎勵,對領導不力、影響工作進展的要及時問責,對破壞傳統村落保護和轉型發展的現象依法嚴懲。三是實行公示聽證制度。嚴格執行保護與發展規劃和重大建設項目審批備案制度,特別要實行傳統村落旅游開發項目公示聽證制度,建立定期專家檢查通報制度和輿論監督機制。
(二)凸顯地域特色,創新轉型發展模式
與農業工程設施保護利用相結合。農業工程設施包括農田水利建設、農產品流通重點設施建設、商品糧油生產基地、用材林生產基地和防護林建設,以及農業教育、科研、技術推廣和氣象基礎設施等。要將傳統村落轉型發展與這些農業工程設施保護利用結合起來。
與農業景觀相結合。農業景觀就是農業中可用來觀賞的部分,應該逐步引導當地村民從常規農業種植轉向農業景觀開發。建議保護傳統村落的獨特農業景觀,大力發展特色農業,著力打造村景、山景、水景、田園景,以及生態農業觀光示范基地。
與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相結合。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協調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形成生態與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統一。
與傳統特色農產品相結合。地域傳統特色農產品,具有因天然地理氣候條件生產出其他地區同類產品所不同的特點,要將傳統村落轉型發展與傳統特色農產品結合,打造傳統產品品牌。這是行之有效的“傳統”與“現代”融合發展的方式。
與傳統民風民俗相結合。將傳統村落各自特有的傳統民風民俗資源開發出來,在傳統村落的現代化轉型發展中保留村落風貌。同時,開展健康民風民俗文化活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倡鄉土文明風尚,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多種形式相互融合。傳統村落現代化轉型發展,就是要改善和滿足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因此,地方政府應出臺新的政策措施,推進多種形式融合發展。例如,將居民自保獲益與傳統村落保護利用有機結合起來,既保護好傳統村落遺產,又能促進傳統村落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的實現。
(作者單位:海南政法職業學院)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