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零四歲黨員陳乙香:
烽火歲月
巾幗擔當

“革命四姐妹”合照(攝于1944年),左一為陳乙香,左二為周玉梅,右一為曾愛琴,右二為林素英。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2019年10月1日,98歲的陳乙香(左四)與家人合影,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

陳乙香獲得的部分榮譽證書和紀念章。
通訊員 張江英 攝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蔡曼良 實習生 蘇承玲
九月初的一個下午,秋雨方歇,天朗氣清,在海口市美蘭區演豐鎮夏塘村的一座民宅中,104歲的中國共產黨黨員陳乙香倚坐床邊,用布滿歲月痕跡的手撫摸著胸前佩戴的紀念章。“我是黨的同齡人!”一句話推開記憶之門,陳乙香詮釋黨員忠誠與信仰的故事,在我們面前徐徐展開。
兒時站崗放哨
多次秘密運送物資
1921年冬,瓊山縣喜豪村(位于今海口市瓊山區紅旗鎮蘇尋三村)一個貧農家庭迎來陳乙香的降生。在那個百姓備受壓迫、民不聊生的舊時代,陳乙香一家在水深火熱中艱難度日。
為了尋找活路,陳乙香的舅父蘇慶河1927年投身革命,擔任馮白駒身邊的地下交通員。“這世道,只有跟著共產黨才能活。”在蘇慶河的影響下,陳乙香一家堅定擁護并全力支持黨組織的革命工作。一顆紅色的種子,在這個家庭中悄然生根發芽……
為了守護革命的火種,陳乙香一家傾盡所有。大革命時期,蘇慶河經常與戰友馮白駒、劉秋菊、王月波、林天德、陳中華等人到陳乙香家中借宿。陳家的茅屋背靠喜豪山,四周林深樹茂,隱蔽的環境是開展革命工作的理想據點。為了更好地保證革命同志的安全,陳乙香的母親還在房屋后山挖了一個能容納5人藏身的地洞。耳濡目染下,陳乙香從小就樹立起參加革命的遠大志向。兒時,每當革命同志到她家中,陳乙香就自覺站崗放哨。她還擔任交通員,多次秘密運送舅父交代的物資與信件。
頻繁的聯絡工作,讓國民黨反動派對陳乙香一家產生了懷疑。為了搜捕蘇慶河,獲知共產黨人的下落,敵人帶走了陳乙香的父母。面對嚴刑拷問,他們都始終回答“不知道!不見人!”最終,陳乙香的父親慘遭毒打致死,母親也在迫害中傷殘。
父母親用鮮血與生命捍衛革命的壯舉,深深震撼了17歲的陳乙香。她毅然擔負起養活全家人的重擔,并在心里暗自決定繼承親人遺志,誓死革命。
參加“云龍改編”誓師大會
日軍侵瓊后入黨
1938年12月5日,瓊崖各地紅軍游擊隊集中在瓊山縣云龍鎮“六月婆”廟舉行改編暨誓師抗日大會。這場被歷史銘記的“云龍改編”成為國共兩黨攜手抗日、共御外侮的起點。當天,陳乙香與村民一起到場參加大會,深受教育。
“云龍改編”后,瓊崖抗日獨立隊很快打響了第一槍。1939年2月10日,日軍在海口強行登陸,占領海口、府城后,企圖渡江向東進犯。形勢越來越緊張,陳乙香卻毫不畏懼,她知道這正是她進一步為革命貢獻力量的重要時刻。她鄭重向黨組織遞交申請,并于同年4月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村中第一位共產黨員。
入黨后的陳乙香,曾擔任鄉里的婦救會會長、扛運隊隊長。抗戰期間,她積極開展宣傳教育工作,動員5名青年參軍,并發展26名同志加入中國共產黨。在她的不懈努力下,“妻送夫、父送子、弟送兄”參軍成為當地佳話。
盡管是在后方支持抗戰,也時刻會面臨兇險。陳乙香回憶,1940年5月的一天,她所在的蘇尋三鄉黨總支召開支部會議。駐三江墟的日軍獲知會議地點后,帶人前往會場欲抓捕共產黨人。當參加會議的人士發現時,日軍已將會場包圍,當時陳乙香一行僅有一枚手榴彈防身。時任鄉黨總支書記的吳清甫握緊手榴彈,陳乙香等人則撿起石頭充當武器。“嘭!”手榴彈爆炸的瞬間,石頭也一并朝敵人擲去,嚇得日軍亂作一團,紛紛臥倒在地……混亂中,陳乙香帶領眾人奔向身后茂密的樹林,利用對當地地形的熟悉,順利脫險。
1942年,瓊崖抗戰時期規模空前的一次反頑戰斗打響。戰斗連日未決,陳乙香動員村中婦女開展后勤工作。她們挑著米粽、椰子、糍粑等食物,冒著槍林彈雨來到前線,把食物送到瓊崖總隊的戰士們手上。此外,她們還參與搬運傷員、回收子彈殼、縫補衣被等,盡己所能為戰斗提供幫助。
多年的革命工作,將陳乙香磨礪得如鋼鐵般堅強。她憑借過人的膽識與智慧,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情報輸送、掩護同志轉移等工作。“選擇了革命,就無懼生死,再危險也絕不當逃兵!”陳乙香堅定地說。
為婦女權益發聲
引導鄉村婦女識字念書
陳乙香珍藏著一張拍攝于1944年7月的老照片,上面有“革命姐妹合影”等字樣。照片中的四位妙齡女子——陳乙香、周玉梅、曾愛琴和林素英,分別來自當時的演豐鄉抗日民主政府婦救會、青抗會、民兵隊等愛國抗戰團體組織。陳乙香說,在艱難的歲月中,共同的革命理想讓她們結下深厚的情誼,也讓巾幗擔當與女性力量在烽火中熠熠生輝。
海南解放后,陳乙香在瓊山三江鄉、萬寧長安區等地任鄉、區黨委委員兼婦女主任。1956年,她擔任萬寧縣委候補委員、縣婦聯主管全面工作的副主任,繼續從事基層婦女工作。多年深入群眾開展工作,為陳乙香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任職期間,她與婦女打成一片,積極引導鄉村婦女識字念書。據陳乙香的兒子王民回憶,母親在當地婦女心中威望很高。誰家發生家庭糾紛,母親都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耐心調解,為婦女權益發聲。“從小母親就身體力行地告訴我們‘婦女能頂半邊天’。”王民說。
陳乙香還曾扎根海南農墾東和、東升等農場多年,為我國橡膠事業的發展貢獻光與熱。不管是在什么崗位上,她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都時刻不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勤儉節約、熱心公益、樂于助人。1981年,陳乙香離休。
2008年,為支持汶川地震救援工作,陳乙香自愿繳納“特殊黨費”2000元,并向瓊山區民政局捐款。此外,在建設蘇尋三鄉人民革命紀念亭、演豐地區人民革命紀念園等公益事業中,陳乙香都盡己所能、慷慨捐助。
從舊社會的農村娃到新時代的百歲黨員,陳乙香的人生軌跡始終與黨和國家的命運同頻共振。從新中國成立到社會主義建設,她都參與其中。她的故事映照出中國共產黨與人民血脈相連的百年征程。回望86年的黨員歷程,陳乙香用樸素的話語道出心聲:“感恩黨,聽黨話,跟黨走!”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