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利日大閱兵后,瓊籍南僑機工后人再憶先輩——
那份跨越山海的家國情懷熠熠生輝
南僑機工王綏和的兒子王康強翻看《再會吧,南洋——海南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zhàn)回憶》一書中父親的照片。姚騰岱 攝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冀冀
通訊員 韓彩虹 姚騰岱
9月3日,文昌市翁田鎮(zhèn),南僑機工劉源的兒子劉衍慶早早就守候在電視機前。當(dāng)天上午9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大會開始。電視屏幕上,受閱官兵整齊列隊,數(shù)百人的方隊渾然一體、宛如一人。
劉衍慶的淚水打濕了眼眶:“爸爸要是看到今天的場面,一定非常激動?!?/p>
這一刻,跨越80多年時光。先輩們的愿望成為現(xiàn)實,是對他們最深切的告慰。
1937年,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日軍鐵蹄踏碎中華大地,沿海交通線相繼被封鎖,抗日前線軍需物資告急。危急時刻,全長1146公里的滇緬公路應(yīng)運而生,成為維系中國與東南亞戰(zhàn)區(qū)的“生命補給線”。然而,這條貫通崇山峻嶺的公路,卻因國內(nèi)極度缺乏熟練的汽車司機與修理工,面臨著“有路無車、有車無人”的困境。
“國家有難,匹夫有責(zé)。”1939年2月7日,愛國僑領(lǐng)陳嘉庚發(fā)出號召,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發(fā)布招募通告,號召華僑機工回國服務(wù)。短短6個月間,5000多人踴躍報名,最終3200余名優(yōu)秀青年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wù)團,分批歸國參戰(zhàn),其中海南籍南僑機工就有800余人。
在這批海南籍南僑機工中,來自文昌的張修隆,用行動詮釋了“棄夢赴國難”的赤誠。
1918年,張修隆出生于抱羅鎮(zhèn)里隆村,家中生活困苦,小學(xué)肄業(yè)后,便隨舅舅遠赴新加坡討生活。憑著一股子吃苦的勁兒,到1937年時,張修隆已與舅舅有了穩(wěn)定的生活,二人夢想著開辦咖啡種植園??僧?dāng)日本全面侵華的消息傳來,他毅然擱置夢想。1939年,看到招募公告時,不會開車、不懂汽修的張修隆,瞞著家人登上了歸國的輪船。抵達昆明后,他爭分奪秒完成汽車駕駛與維修培訓(xùn),隨后加入滇緬公路運輸車隊,承擔(dān)起最危險的汽油運輸任務(wù)。
張修隆92歲時,南僑機工身份才被披露。提及此,張修隆的女兒張飛珠幾度哽咽,“如今的幸福生活,是父輩們用鮮血換來的?!?/p>
與張修隆一樣,來自文昌潭牛鎮(zhèn)的王綏和,毅然放棄了南洋的安穩(wěn)生活,在祖國的召喚下,毫不猶豫告別家人,投身滇緬公路運輸。這條公路蜿蜒于橫斷山脈,懸崖峭壁、陡坡急彎密布,車輛行駛?cè)纭霸阡摻z上跳舞”。但王綏和憑借精湛技術(shù),一次次穿越險途,將一批批急需的物資送往前線。
9月3日,王綏和的兒子王康強再次翻開了《再會吧,南洋——海南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抗戰(zhàn)回憶》一書。摩挲著父親的照片,似乎能穿過時光,與彼時的父親隔空對話。“我是讀了這本書,才知道了爸爸的抗戰(zhàn)故事,他是英雄!”泛黃的紙張上,那一個個響亮的名字、一段段鮮活的故事,永遠印刻在滇緬公路的歷史上,也留在了烽火連天的歲月里。“年輕一代要珍惜現(xiàn)在的和平,更不能忘記過去?!蓖蹩祻娬f道。
滇緬公路上,南僑機工創(chuàng)造了“運輸奇跡”——從1939年3月至1942年5月,他們搶運了約50萬噸軍火,并運送10萬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zhàn)。奇跡背后,是鮮血與生命的代價——直至抗戰(zhàn)結(jié)束,犧牲在滇緬公路上的南僑機工有1000多人,其中瓊籍南僑機工人數(shù)達400余人。
抗戰(zhàn)勝利后,部分南僑機工重返南洋,其余留在祖國參加建設(shè)。那些年輕的身影,以生命為火把,照亮了一個民族救亡圖存的道路,也照亮了后人前行的方向。如今,當(dāng)他們的事跡被后人重新憶起,那份跨越山海的家國情懷,在時光中熠熠生輝。(本報文城9月4日電)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wǎng)站
是否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