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自由貿易港建設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民生福祉“節節高”
海南日報記者 易宗平
虎年新春伊始,海南人民就收到實實在在的“民生禮包”——
“適齡女生HPV疫苗接種”“老年人認知障礙篩查試點”“為全省小學和A級旅游景區配備AED自動體外除顫儀”“農民小額貸款貼息”……省委、省政府公布的9項2022年為民辦實事事項,樁樁件件瞄準的都是百姓“急難愁盼”問題。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提出明確要求:要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加快推進民生領域體制機制改革,盡力而為、量力而行,著力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不斷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公共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困難群體傾斜,著力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現實利益問題。
道行致遠,不忘為民初心。4年來,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精神,以實際行動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持續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自貿港建設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好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打贏脫貧攻堅戰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作為海南最偏遠也是曾經最貧困的鄉鎮之一,如今卻迎來華麗轉身: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省內外游客紛至沓來,村民逐漸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王下鄉的嬗變,源自什么?近年來,依托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王下鄉高標準規劃建設“黎花里”文旅小鎮、打造“中國第一黎鄉”品牌,依靠發展鄉村旅游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海南建設自由貿易港,最大的短板在農村,最薄弱的基礎是“三農”。省委書記沈曉明指出,打贏脫貧攻堅戰、推動鄉村振興是海南全島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重要前提。
脫貧攻堅,海南“盡銳出戰”——成立省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揮部,下設10個專項工作組,省委成立9個脫貧攻堅戰督查組,各市縣設立鄉鎮脫貧攻堅大隊231個、行政村脫貧攻堅中隊2553個,全面建立從省到自然村的五級戰斗體系。
脫貧攻堅,海南精準發力——實施的產業扶貧工程、就業扶貧工程、教育扶貧工程、健康扶貧工程、危房改造扶貧工程等十大工程,招招有力,項項出成效。
脫貧攻堅,海南“扶志扶智”并重——探索開辦脫貧致富、鄉村振興電視夜校,實現對全省所有貧困群眾收聽收看全覆蓋,激發內生動力。
……
“奪取脫貧攻堅全面勝利”,中國減貧奇跡的海南篇章成功書寫:海南歷史性消除絕對貧困,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脫貧攻堅成效在國家考核中連續3年獲評優秀等次。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海南瞄向新的目標: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來謀劃推進,努力打造鄉村振興“海南樣板”。
在這一背景下,如何做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成為擺在海南面前一道新的必答題。
對此,海南成立由7位省級領導分別擔任組長、副組長的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領導小組,并出臺《關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施方案》等文件,強調把“三農”工作擺在海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自由貿易港建設全局的突出位置,舉全省全社會之力推進鄉村振興,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希望的田野上,發展的活力和后勁不斷增強,幸福的旋律飄向大地——
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塹對村在百畝山蘭稻田中舉辦鄉村音樂節,悠揚樂聲與滾滾稻浪相映成趣;
白沙黎族自治縣青松鄉在“啦奧門”慶豐收山蘭旅游文化節中,帶著游客提起鐮刀、背上竹簍,在古法收割體驗中感受悠久的農耕文化;
三亞大茅共享農莊里,以“共建·共享·共富”為主題的2021年共享農莊大會成功舉行,來自全國“三農”領域的投資者代表“鄉約”海南,探討以共享農莊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農村共同富裕。
今年我省的政府工作報告在部署2022年工作時,高度重視“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明確提出一系列有效舉措:實施“品牌強農”戰略,整合塑造荔枝、芒果、咖啡、火龍果等區域公共品牌,新增“兩品一標”農產品20個以上;創建一批主題共享農莊,塑造海南農旅融合高端品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構建市(縣)、鎮、村三級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盤活農村閑置資源,年內全面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新建100個美麗鄉村和10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
讓農業有奔頭、農民有盼頭、農村有看頭,海南鄉村未來發展面臨無限可能。
錨定民生之急 兜牢民生之底
就業、就學、就醫,是老百姓最關切、最在意的事情,堪稱“民生之急”。
“百姓越煩心、越揪心的事情,我們政府就是要千方百計解決好。”省長馮飛在2021年初履職時就作出承諾。
近兩年,海南省年財政支出七成以上用于民生。省委、省政府用真心實意的付出、真金白銀的投入,描繪出民生改善的和諧畫卷,進一步提升海南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2018年前在儋州集鎮打零工或擺地攤,月收入不足1000元,如今在京粵等發達省份從事護理工作、月薪達到1.38萬元——這是儋州月嫂李玉梅、李玉芬等人的“蝶變”。“感謝政府出資,免費培訓使我們掌握了護理技能。”她們感激地說。
一人就業,全家穩定增收。2021年,全省城鎮新增就業17.74萬人、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118.29%,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1.69萬人、完成年度任務的129.99%。
小小“菜籃子”,影響千家萬戶,關乎民生福祉。海南去年開展平價菜保供惠民行動,“15+N”種基本蔬菜價格顯著下降,多年以來百姓反映強烈的菜價偏高、上漲偏快的問題開始破解。今年海南將建設農光互補蔬菜大棚4萬畝,全省蔬菜平均自給率達到60%,國有平價蔬菜市場銷售份額提高到50%以上。
把關注點落在孩子的教育上,海南落實“雙減”政策,推進陽光快樂教育,“一市(縣)兩校一園”工程任務全面完成,國際教育創新島累計簽約各級各類教育合作項目120余個。
“讓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的熱切期盼,像陽光般照進人們的現實生活。“政府太給力了,孩子上公辦幼兒園妥妥的”……今年春節期間,海口32所區屬公辦幼兒園“曬”出空余學位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呈刷屏之勢。
把關注點落在群眾的健康上,海南明令要求嚴格執行“先診療后付費”制度,禁止向貧困患者收取住院押金;爭取國內優質醫療資源支持,幫助各類各級醫院新建臨床專科60余個,同時支持博鰲超級醫院等醫院開業運營,打造先進醫療技術臨床應用和創新轉化的高地,基本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縣、大病不出島”。
截至今年3月底,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已引進200種未在國內上市創新藥械臨床使用。白沙黎族自治縣牙叉鎮營盤村村民符某蘭興奮地逢人便說:“我患有鼻腔惡性腫瘤,住院期間醫療總費用花了6.06萬余元,出院時報銷了5.46萬元。”
把關注點落在島內居民和引進人才的住房上,海南堅持“房住不炒”,以壯士斷腕之決心擺脫房地產依賴,同時開工建設安居型商品住房,改造各類棚戶區和城鎮老舊小區……
鼓起來的“錢袋子”,是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最直觀佐證——2021年,海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達到30457元。海南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0年的10342元到2016年的20653元,用了6年時間,而從2萬元到3萬元只用了5年時間。
創新社會治理 促進和諧穩定
隨著自貿港建設持續推進,人才跨省流動日益增多,“跨省通辦”應運而生。
作為海南引進的高層次人才,2021年1月13日,張魯彬申請辦理異地就醫備案手續時得知,由于在海南的醫保繳費年限不足,需要先把天津的醫保關系轉過來。該中心工作人員與天津市醫保經辦機構電話溝通后,按照海南省高層次人才“容缺辦理”模式,當天就為張魯彬辦妥了異地就醫備案手續。
如今,我省90%以上的社保醫保業務實現網上可辦,25項業務可以自助辦,21項業務“跨省通辦”,四成以上服務事項可即時辦結,其中秒辦22項。
“跨省通辦”,是我省創新社會治理的成果之一。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海南省政務數據大廳時強調,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善于利用互聯網優勢,著力在融合、共享、便民、安全上下功夫,推進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細化、公共服務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地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方便群眾辦事,做到心中有數。
4年來,海南牢記囑托,強化政務信息化管理工作,夯實大數據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政務數據歸集共享,利用信息化、大數據手段服務和保障自貿港各項建設需求,全力推進各項工作任務。
平安、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是增進民生福祉的重要內容。海南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斗爭,打掉“菜霸”“沙霸”等涉黑涉惡犯罪團伙28個。2021年,海南刑事案件6年連降、11年最低,命案發案數建省以來最低。
禁絕毒品,利劍出鞘。新一輪禁毒三年大會戰開展以來,海南全省吸毒人數占比從3.7‰降至1.7‰、群眾滿意度全國第一。
與此同時,著眼于自貿港建設給社會治理領域帶來的風險與挑戰,海南創新提出社會管理信息化平臺、綜治中心、網格化服務管理、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四位一體”建設理念,并將其作為海南社會治理的基礎模式,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推動建設更高水平平安海南。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民生紅利一如初升旭日,照向南海之濱,又如綿綿春雨,滋潤百姓心田。
(本報海口4月12日訊)
2021年
全省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9%
用于民生保障
工資性收入增速提高
4.9個百分點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增長11%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
達到30457元
新增農村勞動力轉移
就業11.7萬人
全省共開展各類就業創業
培訓27.44萬人次
開工建設安居房3.9萬套
公租房保障1.3萬套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