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起來,走出災害
——文昌抗擊超強臺風“摩羯”深度報道③
9月12日,在文昌市鋪前鎮漁港,漁船在進出港。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陳元才 攝
■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夢曉
超強臺風“摩羯”已經遠去,它帶來的影響還未結束。
當風過天晴,人們從安置點或家里走出來,第一眼看到的是臺風無情肆虐過后留下的滿目瘡痍。這場巨大的自然災害,給文昌人民帶來了嚴重損失。
“現在只能咬著牙克服困難,先把死掉的魚蝦打撈完消毒,再考慮后續的補養。”9月12日,在文昌市翁田鎮大福村的一處近海養殖區,養殖戶王玉苦笑著說。
對于這些場景,很多文昌人并不陌生。10年前的“威馬遜”,10年后的“摩羯”,它們狂暴且無情。
好在,面對災情,我省各級部門和社會力量火速支援文昌,帶來了災后修復技術力量、防疫消殺物資等,幫助加速家園修復、加快生產恢復。這讓王玉感到欣慰,“會好的!一切都會好的!”
熬過黑暗,便是黎明。災難帶來的損失固然令人心痛,帶來的經驗和教訓同樣引人思考。
不只看天吃飯
從災難中站起來應對挑戰
文昌雞、東風螺以及包括東星斑等在內的多種養殖魚類是文昌農業的王牌產品。這一次“摩羯”肆虐,它們遭受打擊。
“本來石斑魚都已經長到兩三斤重,打算在中秋節和國慶節推上市場,賣個好價錢,結果一場臺風打亂了所有計劃。”王玉告訴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離開王玉的養殖場,記者來到同在大福村的一家東風螺養殖場。養殖戶孫豐華叫來了運輸車輛,正在清理死掉的東風螺。
“東風螺對海水鹽度要求很高,臺風帶來的大量降水,沖淡了海水鹽度,容易造成東風螺死亡。”養殖能手孫豐華說,臺風來時養殖場抽水系統出問題,沒有辦法給東風螺補充海水,出現了損失。
而在文昌市文教鎮同源村烏土林村民小組,村民林斌養殖的3500只文昌雞,死亡了近500只。“難過是肯定的,但更重要的是怎么快速恢復生產。”林斌說,他第一時間就來到養雞場做災后恢復生產工作,清理衛生、對雞舍消殺、聯系補苗……
9月7日,省委書記馮飛在文昌看望慰問受災群眾時強調,要始終把人民群眾需求放在首位,迅速開展災后恢復重建工作,馬上進行災情評估,科學精準統計臺風造成損失,有序推進復工復學,迅速安置房屋倒塌群眾并有序做好災后恢復重建工作。
“馮書記的話,讓我深受鼓舞。”在此次臺風中同樣受災的海興農翁田蝦苗場場長李世鵬說,對于“看天吃飯”的農人來說,只有從災難中站起來,不斷地總結經驗,才能更好地應對下一次挑戰。
用好經驗
同自然災害戰斗
符永泰再也不想有失去家的經歷。
“十年前的超強臺風‘威馬遜’,讓我家的瓦房倒了。這一次,新房經受住了考驗!”9月7日,“摩羯”過境之后,文昌市鋪前鎮居民符永泰從安置點回到家里時,看到幾年前新蓋的房子依然屹立,松了口氣。
“威馬遜”過后,符永泰對倒掉的瓦房進行了修繕。他那時候就想,如果這樣的臺風再來一次怎么辦,只是修不是長遠之計,怎奈囊中羞澀。
轉機出現在2019年海文大橋通車,將原本跨海相隔的海口江東與文昌鋪前緊緊相連,給符永泰帶來了商機。從那以后,他就在鎮上做起了餐飲生意,接待外地游客,很快就攢了一筆錢。
“那時要蓋房,錢還是不夠,我又找親戚朋友借了點。”符永泰說,起初父母知道他要蓋新房很不解:明明房子還能住,花這錢干啥?
符永泰說,“威馬遜”給他帶來的經驗教訓過于慘痛,他心里一直想著,有了錢還是要重新蓋房。于是,他又借了一部分錢,建起了兩層半的鋼筋水泥小樓。
這個決策的重要性在“摩羯”到來時得到了驗證。
像符永泰一樣,更多當地人寧愿多花點錢,也要蓋更結實的鋼筋水泥房,提升防范臺風的能力。經濟條件不斷向好,人們的觀念也在不斷轉變。這種轉變就是經驗——對于城市來說,應對災情經驗也尤為重要。
“用好經驗,就算不能戰勝自然災害,也能降低損失。”文城鎮的志愿者李蔚說。
7日早晨出門后,李蔚看到滿街被連根拔起的樹木,心疼極了,“剛好那兩天天氣一直陰天,是搶救樹木的好時機。”
李蔚告訴記者,“威馬遜”過后,他就參與了道路清障志愿服務,了解到要在土干之前,把還能救治的樹填回去能提高存活率,否則土干之后,極易折斷樹根,樹便救不活了。
搶救,和時間賽跑。從文教路開始,到文城的老街道,李蔚和一批志愿者,用繩拉、用肩扛,把一批批新樹、老樹重新種回去,“再過幾天就能看到效果了,希望我們的經驗能救活這些樹,多救幾棵是幾棵。”
創新模式
從一個不剩到滿塘皆活
“全都活著,沒有一個受損。”在文昌市馮家灣現代化漁業產業園(以下簡稱馮家灣產業園),東風螺養殖戶吳坤林眉頭就要舒展很多。
9月12日下午,記者來到他的養殖廠房時,在二樓養殖區看到:20多口清澈的水池里,東風螺“躲藏”在底部的泥沙里,不時走動。在東風螺苗養殖區一樓,吳坤林用燒杯舀起一杯水,如小米粒一般大小的螺苗上下漂浮,“你看它們多有勁兒。”吳坤林笑著說。
吳坤林也經歷過“威馬遜”。他指著馮家灣產業園以東的方向說:“‘威馬遜’來的時候,我就在兩三公里外的海邊養螺。‘威馬遜’走后,一個活螺都沒給我剩下,損失慘重。”
兩年前,吳坤林響應文昌環保整改號召,開始“上樓養殖”。“大大小小的臺風經歷過好幾次,都沒造成什么影響。這一次更是經受住了‘摩羯’考驗。”吳坤林說,過去露天養殖,只要風雨一來,螺塘里灌滿水,螺苗馬上就會被沖走。生長中的東風螺也會因為水的鹽度變低很快死掉。而停電以后供氧中斷,對螺的生長來說更是毀滅性打擊。
“上樓養殖”以后,風吹不到,雨淋不著,守住了螺場的安全線。這幾天,陸續有來自瓊海和周邊鎮的養殖戶來找吳坤林買螺苗,“我也給翁田鎮那邊的朋友打了電話,勸他們一定要改變養殖模式,不然遇到大風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受損。”吳坤林說。
對海南信邦種業有限公司來說,從翁田鎮搬到馮家灣產業園,同樣逃過了一劫。“希望更多企業能看到‘上樓養殖’的好處。”該公司項目經理何強說。
“今天早上還有一家在翁田養魚的企業來考察,看看這邊的廠房情況,準備搬過來。”馮家灣產業園管委會副主任何培志說,園區投產的16個項目中,除了其中一個因發電機準備不充分,在線路受損停電后無法發電導致損失,其余廠房皆未因“摩羯”出現損失。
天災雖無情,希望卻還在。12日下午,何強得知文昌加速推動災后農業恢復生產的諸多舉措后,立即發微信鼓勵翁田鎮的同行,“站起來,向前看,一切都會好起來!”
(本報文城9月12日電)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