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東開展黨建引領“十大村居”創建工作成果顯著,鄉村治理提質增效
好經驗好做法在鄉間“生根發芽”
在樂東黎族自治縣抱由鎮,稻田與村莊、鄉道繪出美麗景色。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程龍 攝
眼下的樂東,正值冬春瓜菜生產繁忙時節。走進一個個村居,一幢幢民居點綴其間,一派美麗的田園風光,田里到處都是老鄉們忙碌的身影,展現出一幅農村幸福新圖景。
近年來,樂東黎族自治縣大力開展黨建引領“十大村居”創建工作,將創建成效納入各鎮黨委黨建考核具體內容,同時結合“紅色堡壘”創建工程,壓緊壓實各相關單位創建責任,逐步推動打造具有樂東特色的“十大村居”治理體系。
在黨建引領下,各創建工作試點村居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創新基層治理模式,探索走出了一條組織領導有力、鄉村治理有效、鄉風文明和諧、村民增收致富的發展之路。有的村居聚焦現代農業產業,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帶動農民增收致富,今年以來,全縣村集體經濟收入首次突破5500萬元大關,同比增長54.3%,推動樂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有的村居挖掘傳統文化底蘊,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全縣形成山歌、剪紙、燈會等一批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村莊,為鄉村發展注入深厚的文化內涵;有的村居穩步提升村容村貌,大力改善生態環境,讓廣袤鄉村成為廣大農民宜居宜業的美麗家園;有的村居推動“篝火說事會”,矛盾糾紛化解提質增效,從“問題村”蛻變成為“文明村”,2024年全縣信訪量同比下降36.71%……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美好藍圖成為“路線圖”“施工圖”,越來越多的好經驗好做法在樂東鄉間“生根發芽”。本報特選取十種類型的典型村居,挖掘推動治理模式探索的成功路徑和有益啟示,展示創建工作的豐富實踐、創新經驗和階段性成果。(本報抱由12月19日電)
產業村居
創建情況
選定兩家創建試點村并在全縣逐步實施和推廣,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和扎實努力,解決了蜜瓜、龍眼等熱帶特色高效產業的種植技術難題,培育一批農業實用技術人才,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羅馬紅米”“新坡地瓜”等“一村一品”產業逐步形成, 為樂東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典型
佛羅鎮求雨村:
多措并舉推動蜜瓜產業高效發展
蜜瓜是佛羅鎮求雨村重點產業之一,全村超過一半涉農勞動力從事蜜瓜生產行業。樂東縣農業農村局聯合縣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到求雨村開展哈密瓜種植技術培訓,同種植戶互動交流,面對面解答瓜農在種植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為改善求雨村農業生產條件,樂東縣在求雨村開展田洋提質改造工程,新增灌溉面積630畝,改善灌溉面積350畝,新增除澇面積120畝,改善除澇面積300畝,年新增節水灌溉面積300畝。為促進產業健康發展,樂東縣在求雨村哈密瓜種植基地設立地力監測點,定期取樣檢測土壤五大常規指標,有效監測土壤環境質量。
如今,求雨村種植蜜瓜面積達3000多畝,采收蜜瓜時節為當地村民提供了大量的崗位,助力農民致富,2024年度求雨村人均純收入22000元。
生態村居
創建情況
2023年已完成大安鎮西黎村和萬沖鎮友誼村的試點村創建,2024年利用試點村的經驗,以點帶面,以優促劣,逐步向全縣延伸推廣,目前正在逐步推進佛羅鎮新丹村,抱由鎮永明村等20個行政村“生態村居”創建資料審核。
典型
萬沖鎮友誼村:
人居環境顯著改善
創建以來,友誼村成立以村“兩委”班子為成員的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生態村居建設的整體規劃和協調工作,大力推進生態環境治理,加強環境保護宣傳,引導廣大村民統一思想、參與其中、共建共享,形成了“建設生態村、人人有責”的新氣象。
友誼村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開展水環境保護工作,提升水質,確保村民飲水安全;積極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基本實現全覆蓋;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基本上已實現日產日清;開展農村廁所革命,實現了糞液的無害化處理;加快推進風情村莊的建設,致力發展集種養、餐飲、休閑、旅游為一體的多元化經濟;嚴格村容村貌管理,加大森林圖斑和“兩違”整治力度。
如今,友誼村村容村貌整潔有序,人居環境顯著改善,極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質。
文明村居
創建情況
深入推進鄉風文明“七個倡導”,大力培育新時代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圍繞硬件抓建設、活動抓載體、軟件抓教育,實現了外增“顏值”、內練“氣質”,為鄉村振興不斷注入文明力量。
典型
大安鎮只朝村:
文明生活方式深入人心
只朝村搭建榜樣人物故事宣傳平臺,大力宣傳榜樣事跡,引導村民向榜樣學習,激發內生動力;利用鄉風教化資源,積極開展“四愛”衛生大健康行動、重點人群“六治”專項活動、道德“紅黑榜”和“四美評比”活動,加強家庭文明建設,推動鄉風民風持續向好;發揮紅白理事會作用,大力整治大操大辦等不良風氣;村民還自發成立只朝村文化教育促進會,籌集捐款資助學子。
在傳統文化傳承方面,只朝村組織村民開展黎族傳統歌舞表演、手工藝制作等活動,讓古老的黎族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活力;修建文化長廊,展示黎族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增強村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如今,村民樹立起保護環境、講究衛生、文明向上的村風,村民之間關系更加融洽,互幫互助氛圍濃厚,村莊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增強。2024年6月只朝村獲評“海南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健康村居
創建情況
加強農業面源污染和污水治理,有效改善人居生活環境;普及疾病防治、衛生保健和食品安全科普知識,完善農村體育健身場所和設施,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狠抓農村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等公共衛生工作,進一步強化“15分鐘健康服務圈”,推進家庭醫生制度建設,努力做到小病不出村、急病不出縣。
典型
抱由鎮抱邱村:
筑牢農村衛生服務體系
抱邱村將保護生態環境作為創建文明生態村的第一要義,堅持以居民零動遷、生態零破壞、環境零污染為宗旨,在村莊建設過程中保留村莊原生態的自然環境;發動干部群眾整治清理垃圾,清除雜物亂堆放,整治污水亂排,有效改善人居環境。
大力開展講衛生、樹新風、除陋習活動,發放健康宣傳資料1000多份,實施健康行為干預。完善農村體育健身場所和設施,鼓勵和支持農村居民經常參加體育鍛煉。
在強化健康服務方面,抱邱村注重特殊病患跟蹤到位,鎮村級干部開展家訪隨訪,主動予以支持幫扶救助。積極發展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中醫藥服務,擴大中醫藥服務覆蓋率。加強村醫隊伍建設,保證村衛生室正常運轉,筑牢農村衛生服務體系。
平安村居
創建情況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強化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工作,積極推動“平安村居”創建,充分用好“6+N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多元化解矛盾,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農村和諧穩定,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典型
利國鎮荷口村:
深化矛盾糾紛多元化解
荷口村堅持黨建引領“網格治理”模式,通過黨建與網格的融合,推動黨建工作從全村(黨支部)的“面”延伸至網格(黨小組)的“線”、黨員的“點”,推行“群眾報‘事’、支部派‘事’、黨員處‘事’”的服務模式,讓網格黨員成為群眾的“眼睛”和“耳朵”。
接入雪亮工程視頻監控系統、樂東鄉鎮綜治網格化分平臺,連線縣法院法官在線視頻調解服務功能,推動在線治理村級事務,并與線下網格融合,實現遠程管理服務、點對點接訪、化解矛盾、法律援助、普法教育等功能,推動提升荷口村法治水平。
建成矛盾糾紛“一站式”受理平臺,配備專職調解人員,全面調動風險防控網格員、警務助理、法律顧問、志愿者、鄉賢等各類人員的力量,協助矛盾糾紛的排查調處,助力信訪案件的有效化解。 2023年度荷口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網格村居
創建情況
以黨建為引領,深入開展基層治理工作,堅持發展好新時代“楓橋經驗”,在全縣范圍內探索創建“網格村居”,實現了“小事不出村組、大事不出網格”的工作目標。
典型
九所鎮羅馬村:
建立“網格家園”為村民提供貼心服務
近年來,羅馬村科學合理地劃分成5個網格單元,每一個網格單元由村“兩委”干部+N名網格長(員)+鄉賢或五老人員(老黨員、老干部、老退伍軍人、老勞模、老教師、警務助理)等力量組成,同時,在羅馬村委會建立集法治(政策)宣傳、矛盾排查化解、便民代辦、就業指導等服務于一體的“網格家園”。網格員化身“便民服務員”,為村民提供貼心服務。
羅馬村線下由村“兩委”干部、網格員、警務助理等力量,每天穿梭在網格之中,排查收集各類風險隱患及各種信息,了解村民的家庭狀況、人員流動等情況,重點掌握家庭有重大變故、矛盾糾紛、就業創業需求等情況,并建立臺賬,處置上報。線上通過建立網格微信群等方式與村民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村民們對政策不理解或有需要咨詢的事項都會及時得到答復。
清廉村居
創建情況
2022年以來,分批次在全縣創建以“清廉班子、清晰村務、清淳民風、清朗文化”為核心的清廉村居。通過規范村級小微權力運行、打造陽光村務,建立“廉情聯絡站”拓寬監督路徑,組織開展交叉檢查構建監督合力,打造廉潔教育陣地、健全完善規章制度等方式,推動基層監督向縱深發展,全面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構建起全縣廉潔村居氛圍。
典型
佛羅鎮丹村:
以黨風廉政建設促基層治理
丹村探索打造具有獨特風俗民情的“清廉村居”示范樣板,建成村級警示教育基地,開展“清廉村居”書法交流會等活動,切實讓清廉文化融入村民生活。
丹村通過強化“一把手”監督、強化作風建設、強化紀律教育、強化管黨治黨意識等方式,不斷提升廉潔履職能力;以強化農村“三資”監管為重點,注重在規范小微權力、提升工作服務、強化“三務”公開等制度機制上下功夫,努力打造以黨風廉政建設促基層治理的典范;配合相關職能部門入戶走訪了解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真正解決好群眾反映的合理訴求。
丹村深入挖掘紅色革命文化,開展“筆墨書廉潔書法交流會”“家風家訓評選”等活動,以打造清廉文化陣地等方式整合清廉文化資源,讓清廉文化滲透到每家每戶。
積分村居
創建情況
以“積分制”管理推進鄉村治理,對村民的日常行為進行賦分量化,引導村民主動參與到就業創業、發展產業、鄉村建設、公益事業等村級各項事務中,探索建設美麗、宜居、健康、衛生、文明的自貿港樣板鄉村治理新機制,全縣173個行政村積分制應用率達100%。
典型
佛羅鎮新安村:
巧用“小積分”撬動人居環境“大變樣”
今年以來,佛羅鎮新安村通過“黨建引領、黨員帶動、群眾參與”,制定“積分制”模式管理制度,將農村人居環境、移風易俗、志愿服務等方面納入“積分制”考核指標,對村民的日常行為進行賦分量化。
積分制實施以來,為了加強宣傳效果,營造濃厚氣氛,新安村鄉村振興工作隊及“兩委”干部成立積分制工作小組,挨家挨戶發放“積分制”宣傳單頁,讓村民們明晰“有行動就有積分,有積分就有獎勵”的原則,形成一套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激發村民的自治熱情,讓更多的村民自覺維護鄉村環境,成為鄉村治理的主要參與者、最大受益者,攜手構建文明有序的鄉村風貌。
便民村居
創建情況
積極推動“便民村居”建設,推行24小時服務制度,積極對接辦理群眾訴求,幫辦代辦養老醫保、民房維修以及其他申請民生事項,確保問題得到徹底解決, 讓居民辦事更加高效、便捷,推動全縣村居便民服務質量顯著提升,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
典型
尖峰鎮長安村:
建立“服務群眾零距離”體系
長安村建立健全村黨支部領導下的“村兩委+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協同機制,定期召開村務會議,研究村級發展和群眾關心的重點問題。通過設置黨員示范崗,黨員帶頭開展便民服務,為村民提供政策宣傳、信息引導、糾紛調解等貼心服務。推行“主題黨日+便民服務”活動,結合春耕備耕、防汛抗旱等時節,組織黨員走訪農戶、了解需求,現場解決實際困難。
長安村以村便民服務中心為核心,建立“服務群眾零距離”體系,在村便民服務中心設置綜合服務窗口,實行“一站式辦理”,解決群眾“辦事難、辦事慢、多頭跑”的問題;引入“智慧村居”管理系統,推廣“網上辦”“掌上辦”服務模式,村民通過手機即可完成農機補貼申請、農業保險理賠等業務,極大提高了辦事效率;創新金融合作模式,與農業銀行合作推出農戶小額貸款服務,重點支持種植業、養殖業和農村特色產業。
智慧村居
創建情況
積極創建“智慧村居”,融合便民、黨建、平安建設、電商等為一體,讓數字賦能鄉村,提升基層治理智能化、精細化和專業化。發揮科技支撐作用,推進鄉村治理智能化建設,實現遠程管理服務、點對點接訪、化解矛盾、法律援助、普法教育等功能。
典型
大安鎮西黎村:
通過智能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
西黎村以黨建為引領,積極探索“數字鄉村”治理系統建設,深化融合“互聯網+治理”模式,數字鄉村智慧平臺現已完成主要業務系統搭建工作、鄉村主要基礎數據的采集工作,將便民、黨建、公益、電商服務等數據匯集,融合用活基層大數據。
該村建立“村到組、組到戶、戶到人”的黨建網格化基層治理體系,通過日常走訪巡查,摸排收集、上報網格內各類矛盾糾紛、社情民意、安全問題隱患等情況,有效準確掌握群眾訴求,做到知民情、知民意,形成大網格、大管理、大提升的共建共管新格局。
西黎村通過智能化手段提升治理效能,使得基層服務更加貼近民眾需求,提升了民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感,同時也為基層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數據支撐,使得決策更加科學、精準。
(整理/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操)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