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齊奮進 同心共鑄中華情
——三亞持續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之花常開長盛
一支歡快的黎族竹竿舞,舞出了三亞少數民族同胞的幸福節拍。
三亞日報記者 張慧臏/文 陳聰聰 李學仕 實習生 江文滔/圖
三亞,一座生態宜居的濱海旅游城市,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在這里相鄰而居、親如一家,各族兒女在這里守望相助、團結奮斗,共同唱響同心筑夢的時代樂章。
2023年,三亞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加大民族地區資源投入力度,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持續走深走實。吉陽區博后村被命名為第十批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三亞黎響服飾開發有限公司、三亞市天涯區檳榔小學等3家單位獲評第四批海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梅山革命史館獲評第二批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三亞市民族事務局被評為海南省民族工作系統先進集體……
一項項顯著的成績,記錄著三亞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繁榮發展的軌跡。
A 堅持高位推進 構建齊抓共管格局
民族團結是發展進步的基石,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線。抓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是鞏固黨的執政根基的根本保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
2023年,三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始終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嚴格執行中央、省委、市委關于民族工作的決策部署,不斷鞏固和加強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推進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展示出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良好風貌。
在開展民族工作中,三亞緊緊圍繞主線,推進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走深走實。堅持把普法宣傳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相結合,通過專題宣講、民族政策法規咨詢、設置宣傳展板等形式,重點圍繞憲法、民法典、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等內容常態化開展普法宣傳教育“七進”活動;持續做好“4·15”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美好生活·民法典相伴”等主題宣傳活動,全年累計進社區、進學校等開展宣傳教育10余次,發放各類宣傳品3000余份。
堅持面向基層、面向群眾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挖掘和發現不同行業、不同崗位各民族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動人事跡,展現各民族之間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的精神風貌,培養和樹立了一批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典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取得新實績。
做好民族工作,少數民族干部是重要橋梁和紐帶,強化隊伍建設,充實少數民族干部人才階梯儲備很關鍵。三亞深入抓好少數民族干部能力提升培訓工作,落實市委年度干部培訓工作計劃,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特別”要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舉辦“2023年少數民族干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提升履職能力專題培訓班”,進一步優化少數民族干部的知識結構、思想觀念,提升履職能力,更好地發揮少數民族干部在推進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骨干作用。
來一口香噴噴的苗族三色飯。
B 扎實辦好發展實事 增強民族地區經濟實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加快發展。三亞把發展作為解決民族地區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切實將高質量發展貫穿民族工作始終。全市民族地區地方生產總值、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固定資產投資、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都有較大幅度增長。
圍繞增加少數民族村莊農民收入,三亞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以產業助推民族鄉村發展,以項目帶動民族鄉村發展。其中,作為一個黎族同胞聚居的少數民族村莊,吉陽區博后村通過農旅融合模式,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2023年,博后村的父老鄉親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達1025萬余元,成為三亞首個農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千萬元的行政村。
突出民族特色,三亞加大民族地區產業發展扶持力度,多措并舉推進天涯區三那村、崖州區朗典村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從村莊規劃、資金上予以支持。組織開展全市少數民族特色產業發展及特色村寨建設培訓班,拓寬少數民族村寨干部眼界和發展思路。劃撥崖州區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資金795萬元、吉陽區少數民族發展任務資金452萬元,共投入5個項目,分別為吉陽區農投標準化蔬菜示范種植基地建設合作項目、崖州區仕泓農業科技循環產業綜合體項目、崖州區坡田洋種植常年蔬菜南瓜等800畝項目、吉陽區南丁村道路及路燈建設工程項目及崖州區海棠村委會三組排水渠項目,共惠及13個少數民族村落。
與此同時,三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美麗鄉村建設管理提升三年行動順利收官,梯次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全市自然村實現市政供水全覆蓋。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新建2家省級共享農莊、14家椰級鄉村旅游點,全年休閑農業接待游客達到400萬人次,營業收入4億元。天涯區水蛟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育才生態區青法村入選第三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市積分制應用村居100%全覆蓋。
一個個民生項目的落地,讓各族群眾生活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今年,三亞持續推動《三亞市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發展規劃(2020—2025)》落實工作,不斷推進少數民族特色村寨建設,帶動少數民族村寨經濟社會事業發展。
黎族阿公傳授黎族鉆木取火技藝。
C 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共同奔向幸福生活
“全面實現小康,一個民族都不能少。”這既是要求,更是承諾。
多年前,博后村還是個“養在深閨人未識”的貧困村。2013年4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亞龍灣蘭德玫瑰風情產業園視察工作時,在田間和博后村村民嘮家常,作出了“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重要論述。
這句深情囑托,深深扎根于吉陽區博后村數千名村民的心底。近年來,博后村通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不斷蝶變成為海南最大的村莊民宿集群,入選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這個古樸的黎族村莊如今已迸發出別樣的生機:走街串巷,隨處可見村民自營的特產店鋪、民宿和農家樂。
“在家門口就能吃上‘旅游飯’,家庭收入增長了很多。”問起開辦民宿收入時,博后村村民譚中仙喜笑顏開。
2016年,譚中仙告別奮斗10年的廣州,回到了老家——博后村,翻新改造老房子辦起了民宿。如今,他創辦的民宿擁有38間客房,不僅在業內有不錯的口碑和知名度,也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2020年,博后村黎族阿妹藍碧水從海口經濟學院畢業后,與好朋友一起接手父母在博后村經營的雜貨店。經過幾年的摸索,小小雜貨店實現了一年營業額從6萬多元提升至近30萬元。
類似博后村的美好變化,吉陽區大茅村、天涯區西島社區、崖州區南山村等也在煥發勃勃生機;像藍碧水這樣的蛻變故事,正在三亞多個少數民族村莊上演。一個個鮮活的事例,是三亞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生動實踐。
一條條寬敞的民生路、產業路、資源路在山間蜿蜒盤旋,為少數民族群眾出行、創業增收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活力……進入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重心轉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三亞千余名黨政干部已經奔赴一線,續跑鄉村振興“接力棒”。
未來,三亞將繼續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讓每一個少數民族同胞都奔向幸福。
在天涯海角游覽區,苗族同胞跳起傳統舞蹈。
D 弘揚少數民族文化 同心澆灌民族團結幸福花
4月8日,2024年三亞市慶祝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系列活動開幕式暨主題文藝晚會在天涯海角游覽區舉行。原生態融合歌曲《搖籃喂喂》、大型黎族歌舞《袍隆扣》、苗族歌舞《山們就是好》等精彩節目,展示了璀璨多元的民族文化與和諧奮進的民族風貌,收獲觀眾陣陣掌聲;
4月8日,吉陽區開展“三月三”慶祝活動,全區22個少數民族村(社區)進行竹竿舞、拔河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
4月9日,育才生態區唱響原生態民歌、舉行黎族特色婚典,展示了一個民族的歷史軌跡、千年智慧的結晶和魅力……
三亞通過搭建群眾性文體交流舞臺、開展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培訓、挖掘創作少數民族文藝作品、創建各族青少年文化交流基地等,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以“三月三”傳統節日為契機,三亞采取“線上+線下”的辦節模式,開展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黎錦苗繡技藝競賽、非遺展示等活動,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少數民族文化技藝人才,加大力度扶持三亞黎錦等少數民族特色產業走向市場,推動民族文化繁榮和產業化發展。
籽籽同心,同繪民族團結進步新圖景。三亞將持續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緊緊圍繞“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民族工作主題,從更高層面進一步鞏固民族大團結的基礎,與時俱進拓展提升共同繁榮富裕的內涵、成色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