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濃 民風淳 原生態
尋美“三月三”
近日,2024年海南“三月三”主會場節慶活動上的舞蹈表演。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海南日報記者 張琬茜
四月的春風里,有朋自八方來。連日來,如果你走進海南的黎村苗寨,會被濃郁的“民族風”所包裹。
那是流傳千年的“非遺風”,流動在穿針引線的婦人手中;是婉轉悠揚的“原生態風”,綿延在民樂高手的樂曲聲中;是激情四射的“競技風”,吹遍各地大街小巷……在這股“風”的指引下,一場民族美學盛宴的帷幕徐徐拉開。
日前,2024年海南黎族苗族傳統節日“三月三”節慶活動啟幕。今年的“三月三”節慶活動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和五指山市水滿鄉設主會場,在海口、三亞、儋州等13個市縣設分會場。
為期一個月,歡樂的人群從四面八方趕來,共赴一場春意盎然的民族文化盛會,開啟一段“三月三”的尋美之旅。
技藝之美:
永不過時的潮流
夜色降臨,人潮匯聚,一場大幕靜待開啟。隨即,燈光亮起,人們身披精心準備的“戰袍”依次登場,繁星密布的圖騰、五彩斑斕的棉布、精致閃亮的頭飾,在聚光燈下熠熠生輝……
日前,五指山市舉行民族時裝“村秀”三月三專場活動。當公園變T臺,村民成模特,古老黎錦織出新錦繡,秀場上下,處處將節日氛圍推向熱烈的高潮。
早在3000年前,黎族就開始使用紡染織繡技藝,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紡織染繡技藝之一,被稱為紡織業的“活化石”。千百年來,勤勞聰慧的黎族婦女擅長這一“手上功夫”,捻一根線便能紡出燦若云霞的黎錦,將對美的追求都編織進豐富變化的幾何圖樣里。
“黎錦之美,體現在色彩之美、圖案之美、工藝之美和應用之美。”海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張引表示,黎族人民不僅會染制瑰麗的色彩,還善于用顏色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形成無聲的色彩語言,例如用綠色象征希望與生命,紅色象征自信與榮譽,黑色象征安康與吉祥等。
日月、山河、花卉、走獸、飛禽……多達百余種黎錦圖案,用高度簡潔的線條語言傳遞出濃郁的藝術氣息,是黎族織女們認識自然、觀察自然、解讀自然的生動體現。“憑借原始器具,織女們用智慧創造出精致的黎錦工藝,將心靈手巧體現得淋漓盡致。”張引說。
如此千年之美,何以歷久彌新?在“90后”黎族姑娘陳孟麗看來,讓黎錦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是對黎錦文化最好的傳承。大學畢業后的陳孟麗返鄉創業,自創黎錦品牌“布黎布舍”,并多次擔任“村秀”服裝設計任務。
“村秀”的火熱,讓陳孟麗更加堅定傳承黎錦文化的決心。“我們設計的產品,局部采用手工黎錦面料,有的保留原汁原味,有的經過現代改良。民族創新服飾不僅僅是黎錦元素的應用,還要在設計和裁剪上下功夫。”
當傳統技藝“遇見”現代時裝,創造出的是跨越時空的傳承與創新之美。盡管歷經千年滄桑,黎錦依然保持著獨特的魅力和活力,成為永不過時的潮流。
苗族傳統舞蹈。海南日報記者 王程龍 攝
文藝之美:
青山綠水共歡歌
“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相見才有味……”連日來,一場接一場民歌大賽在保亭開唱,來自海南、廣東、廣西、福建等省份的選手齊聚海南,一展歌喉。
“鱉住山蘭園,鯁魚住樹梢”,黎族選手母女組合帶來的《顛倒歌》,編織了趣味十足的雨林生態環境;在苗族選手李俊姬的演唱中,瓊中苗寨的美景如畫卷般展開;來自廣西的姑娘馬鳳蘭,身著壯族服飾唱山歌拋繡球……
“與其說這是一場比賽,不如說這是對生活的歌頌。”“唱響三月三”民歌大賽總導演肖兵說,“三月三”寓意豐收的季節,這些原生態歌曲表達了人們豐收的喜悅,“這種幸福感是一種無法替代的美”。
“今年‘三月三’民歌大賽采用多省聯動的方式進行,是一次創新之舉,不僅體現了各民族人民友誼長存,更彰顯了民族文化融合與傳承之美。”肖兵說。
如果說音樂是委婉地表達美,那么影像則是直接地展現美。
日前,“尋跡雨林”攝影展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民族博物館開展,以“秘境雨林”和“璀璨人文”兩大主線為脈絡,集中展現120張精美圖片以及雨林動物標本、黎族人文展品,讓觀眾在視覺盛宴中“邂逅”神秘的海南熱帶雨林。
在張引看來,光影可以營造出不同的氛圍和情感,通過明暗、色彩、對比等手法,展現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情感表達。“在用影像呈現民族美學時,還需要注重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既要尊重并傳承民族文化的傳統元素和精髓,又要結合現代審美觀念和技術手段進行創新和發展。”
千人長桌宴、全城劇本秀、“國潮&黎潮”文化創意秀……從品美食到看歌舞,從觀比賽到享派對,花樣百出的民俗活動將目光再次聚焦“三月三”。聚光燈下,人們踏青山綠水而來,為幸福生活而歌。
形藝之美:
吶喊聲里歡樂多
伴隨陣陣加油聲,人們攀椰競速,身手敏捷;在一根根木棒驅動下,椰子快速滾動,你追我趕好不熱鬧;飛轉的陀螺、飄舞的長線,加上選手們矯健的身姿,“旋”出了最炫民族風,更迸發出滿滿活力……
今年的“三月三”,多項趣味性強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項目在海南各市縣輪番登場,黎族苗族同胞與游客們紛紛踴躍參與,感受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的獨特魅力。“在‘三月三’期間舉辦民族體育競技活動,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弘揚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促進民族團結。”東方市民族事務局有關負責人說。
民族體育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近年來,海南各地潛心挖掘傳統體育項目,采擷民族體育之美,充分利用“民族+體育+旅游”融合發展模式,推廣民族體育活動,讓許多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從小眾逐步走向大眾。
當吶喊聲、加油聲、吆喝聲此起彼伏,體育運動蘊含的健康之美、超越之美、團結之美,讓每個參與“三月三”的人們都為此振奮。
除了上演少數民族傳統體育競賽,三亞市吉陽區還舉辦非遺手工技藝競賽、少數民族特色產品非遺展銷、黎族長桌宴活動等文化展示。
“希望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老百姓對文體活動的向往,充分體現全區黎族苗族同胞建設幸福家園、追求美好生活的情懷。”吉陽區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說。
隨著時代的變遷,“三月三”節日慶祝內容也日益多樣,無論是對民族歌曲還是民間體育競技,都源于黎族人民千百年來不斷演替的優秀傳統文化,表達了人們對生活的喜悅和對未來的期待。“這種具有群眾性、實踐性和鮮活性美學特征的節慶活動更是映射出黎族人民的活力與力量。”張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