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牢記囑托 \ 潮起海之南 \ 述評30年 \ 巨變30年 \ 30年30人 \ |
發布時間:
本土畫家鄧子芳專注“海南山水”,獨辟蹊徑繪就獨特南國風光 畫不盡一生海南情 海南本土畫家鄧子芳。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陳望 攝 鄧子芳在畫海南山水上獨辟蹊徑,拓展了中國山水畫的題材范圍。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陳望 攝 創作中的鄧子芳。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陳望 攝 ■ 海報集團全媒體中心記者 易帆 近幾年,鄧子芳那充滿海南鄉土味的畫作,幾乎成了人見人愛的“特色菜”。為人謙和的他以畫為媒,為畫壇所矚目,被公認為一個區域性的突出代表。通過觀察、比較、學習,鄧子芳在畫海南山水上獨辟蹊徑、另創新格,他長期專注捕捉和表現海島民俗風情和自然景觀,拓展了中國山水畫的題材范圍,為其注入了一股濃郁的海南風情。他遵循中國山水畫的實踐規則,傳達海南山水的獨特韻致,畫出了純正的海南味,讓人認識了一個全新的海南。 鄧子芳今年已經70歲了,除了堅持創作,他還將自己掌握的繪畫技巧傳授給喜歡繪畫的學生們,他說,這輩子自己有畫不盡的海南情。 核心提示 3月15日,在海口的工作室內,畫家鄧子芳認真地創作還未命名的新畫作,宣紙上有挺拔的椰樹、遠處的小船、松軟的海灘,色彩斑斕、布景繁密。一幅濱海人家、春意盎然的風景圖躍然紙上。“這就是我所畫的濱海人家一景,春天的海南,遍地生機,充滿力量。”今年70歲的鄧子芳,仍在宣紙上繪畫著他心中的海南風光。在他的工作室內,抬眼所見的作品無不以海南的風光為主題,可見他對這片土地的熾熱感情,而他的畫作,也多數以展現別樣的海南風光氣韻而聞名,激發了觀賞者對南國風光的向往,也讓別人認識了一個全新的海南。 A 黎鄉山水影響一生 1948年,鄧子芳在海口府城出生。鄧子芳童年記憶中的海口,即使是比較熱鬧的府城忠介路,還只是渣土路,路兩旁的民房都是瓦房,整個海口幾乎沒有一條像樣的水泥路。“直到建省初期,海南的條件還是比較艱苦的。”鄧子芳說。 從小喜歡畫畫的鄧子芳,由于多種原因未能進入專門的美術學校學習。16歲那年,他到保亭山區與哥哥鄧子敬一同作畫。鄧子芳說,當時都是土路,車子也很少,從海口出發,客車走走停停,要開兩天才能到保亭。在保亭,風光秀麗的黎鄉讓鄧子芳產生了強烈的創作激情。 “當時物資匱乏,我們兄弟倆在保亭做版畫,條件很艱苦。”憶起那段歲月,鄧子芳頗有感慨地說,當時保亭版畫創作物資十分缺乏,為了做一張版畫,他與哥哥兩人要親自上山砍樹,把合適的木材磨平成板,再印畫,通常符合用做版畫的大塊木料很難找到,只能用小塊的木板拼接而成,做成一幅畫,往往要耗上一個月的時間。盡管如此,保亭山區別樣的黎族苗族風情,激發了他們創作的激情。一幅幅展現黎苗風情的版畫作品,很快在廣東地區打出了名氣。 獲得肯定后,鄧子芳與鄧子敬帶動了身邊許多像他們一樣愛好畫畫的年輕人,甚至還有不少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畫家,一同作畫,組建起了海南美術史上頗為亮眼的“山花版畫群體”,創作了一大批具有地域特色、濃郁風情的作品。 后來,有美術史家評價:與海口地區的“流水坡創作群體”一道,在一個偏僻縣城內形成的“山花版畫群體”,開啟了海南地域特色美術的先河。 鄧子芳說,在保亭作畫的那段時光彌足珍貴,他深入黎村苗寨,把觀察積累訴諸毫端,一樹一石,一枝一葉,遠到云端奇峰,近到田畝民居,均成他筆下至愛。少數民族風情濃郁的保亭給予了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保亭的山山水水都貯存在他的腦海中,這對于此后一直精研“海南山水”的鄧子芳來說,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為鄧子芳日后的中國畫創作提供了無盡的源泉。 B 海南建省 轉習國畫顯身手 1988年4月26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在海口海府路掛牌成立。當天一早,鄧子芳和許多激動的市民一起,聚在海府路省政府門口,見證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心情激動啊!海府路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回到家后,鄧子芳的心情激動得難以平復。海南建省,十萬人才涌進海南,海南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鄧子芳說,他也是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的受益者。 一直從事版畫創作的鄧子芳,在上世紀90年代后,逐步轉型創作中國畫,而今,他在中國畫領域的成就,也遠超版畫。“建省之前,我沒有機會接觸中國畫,我甚至還不知道宣紙是什么。”鄧子芳回憶,建省后,一次赴廣東省的交流的機會,讓他見識到了中國畫的創作。交流回來后,鄧子芳便開始嘗試著創作中國畫,但建省初期,海南還沒有賣畫中國畫的材料,每次只能到廣東去購買,十分不便,到了上世紀90年代后期,海口才開始有了畫廊,繪畫創作的材料也才逐漸豐富。 “以往中國畫中展現海南風光的畫作近乎零,甚至在技法和表現手法上,也需要海南本土畫家自己摸索,沒有臨摹可言。”鄧子芳認為,展現海南山水,本土畫家在先天上更占優勢。 但要畫好海南,畫出海南這片奇特土地的神韻內涵,又談何容易。一是海南植被茂盛,繁復交錯、密密匝匝,中國畫的筆墨很難揮寫;二是海南古時屬偏遠之地,海南的樹木植物、奇花異草從未上過畫譜,在中國傳統技法上,造成了區域性的空白,畫家很難尋找到平行參照。通過觀察、比較、學習,鄧子芳在畫海南山水上獨辟蹊徑、另創新格,他長期專注捕捉和表現海島民俗風情和自然景觀,拓展了中國山水畫的題材范圍,為其注入了一股濃郁的海南風情。 C 畫進 人民大會堂 1996年8月,有個畫展在畫壇引起不小的轟動,也讓更多的人第一次通過國畫看見了海南美:同是畫家的海南鄧氏三兄弟——鄧子敬、鄧子芳、鄧子平第二次赴澳門參加《海南美——海南名家邀請展》的大型美術活動,兄弟三人筆下潮涌的大海、綺麗的海島、熱帶動植物構就的海南特色作品,尤其是潛心研究的以國畫表現形式為主展出的作品,取得了預期的成功。 對于鄧子芳而言,這意味著他從青年時代專攻版畫藝術到國畫家的全方位的角色轉換,在往后的日子里,鄧子芳用積累了半生的所有才情和涵養,創作出大量的國畫作品并屢屢在國內外繪畫大展中入選或獲獎,通過他,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海南,愛上海南。 2002年,應荷蘭國哈德懷克市藝術中心的邀請,鄧子芳和他的兄弟攜帶他們所創作的作品,在該市的藝術館舉辦大型國畫作品展。那次的展出在該地刮起了一陣中國畫的旋風;2007年,鄧子芳的作品被人民大會堂收藏懸掛,椰風海韻吹進了人民大會堂…… 現如今,70歲的鄧子芳仍在繪畫海南,還將自己掌握的繪畫技巧慷慨地傳授給喜歡繪畫的學生們、為海南美術奔走交流……鄧子芳從不停歇,他說他要為表現心中的最愛——美麗的海南,作些力所能及的貢獻。 D 30載海南畫壇 多才俊 2005年,鄧子芳當選為海南省美術家協會主席,直至2015年卸任,談到海南美術界30年的發展,鄧子芳說:“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來,海南美術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據他介紹,海南的美術事業發展起步晚、底子薄,剛建省時,海南畫家僅有9個人是全國美協會員,連一所美術學院,或是有美術專業的大學都沒有。“上世紀90年代,海南美術家因經費有限,出省學習交流的機會很少。”鄧子芳感慨地說,但經過幾代畫家的努力,如今海南畫家已有近70人成為全國美協會員,而培養美術人才的院校、機構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學習美術的氛圍濃了不少。 不僅如此,如今“請進來、走出去”的交流學習機會也增加了不少,海南也成了全國畫壇的一塊創作熱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知名畫家到海南定居、創作、辦畫展,他們的到來,也給海南本土畫家提供了寶貴的學習交流機會。 鄧子芳說,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年來的發展,讓畫家們學術交流的平臺更大了。“以前下鄉采訪,靠腿走或者騎自行車,現在不一樣了,汽車、高鐵,方便又舒適。”鄧子芳說,不僅如此,鄉村也更美了,畫家們創作的題材更豐富了。(本報海口3月27日訊) 子芳寄語 我所創作的作品中,有一大半是表現海南的,今后還要繼續畫海南,我有畫不盡的海南情。 建省30年來,海南美術的發展突飛猛進,不僅美術家的隊伍壯大了,群眾對繪畫藝術的需求也提升了,畫家們應該繼續努力,多出精品。 遺憾是目前海南還沒有一間美術館,期盼能建成美術館,為繪畫藝術交流提供更好的平臺、場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