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牢記囑托 \ 潮起海之南 \ 述評30年 \ 巨變30年 \ 30年30人 \ |
發布時間:
■ 《農民日報》記者 操戈 鄧衛哲 “美舍河又變美了。”從小在美舍河邊長大的海南省海口市瓊山區邁嬴村村民李麗菊感慨,來河邊散步、釣魚的人又多起來了。 美舍河縱貫海口城區南北,是海口重要的城市內河。在李麗菊的記憶里,兒時的美舍河水清魚肥,兩岸林木茂盛。可隨著經濟發展、人口增加和城市化的推進,美舍河被污染成黑臭河,不僅影響城市形象,更讓沿岸居民苦不堪言。原本美麗的河流成了一筆生態“負資產”。 生態是海南發展之本。在新的治理理念指導下,美舍河擯棄了傳統的工程治理方式,轉向系統治理、生態修復,退堤還河、退塘還濕,構建可呼吸的生物多樣性水生態系統,逐步恢復河流的自凈能力,讓河流從混凝土的渠道中解放出來,重新恢復河流的生命力。 美舍河的此輪治理,采用控源截污、內源治理、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的技術路線,從源頭上治理城市病。通過拉網式的管網排查,共清理339個排水口,解決395戶用戶錯接亂接問題,截斷了每天8萬立方米的污水直排。 海口擯棄固化河岸的傳統模式,轉而建設生態河岸和濕地。于是人們看到,水泥岸邊被拆除,種上了重陽木、椰子樹等本土樹種;在水中也種上了苦草、紅樹,還鋪上親水棧道供市民散步。 水泥岸堤拆除后,能否確保防汛安全?答案是肯定的,整治后的河道不但擴寬,而且兩邊的綠帶空間具有“滲、滯、蓄、凈、用、排”六位一體效果,在大洪水來臨時能夠發揮治蓄與增強排澇的功能。 為了確保治理長久持續,海口引入市場機制,采用“PPP(公私合營)+EPC(總承包)+跟蹤審計+全程監管”模式,讓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管理。 通過公開招標,優選專業治水公司按照“一河一策”原則,對水體進行全面治理,由企業投資進行工程建設并實施建后管理,項目管理期為15年。 在系統治理、生態修復的思路下,美舍河已成為海口城區綠色生態系統的基礎性廊道和重要的城市景觀,成為海口一張新的靚麗名片。 (原載《農民日報》2018年4月14日1版,有刪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