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學積極落實“雙減”政策,引進高校資源開展課后服務
大手牽小手 課堂更多彩
5月5日,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學課后服務課堂上,學生們在制作水果拼盤。 海南日報記者 張茂 通訊員 朱虹 圖/文
海南日報記者 黎鵬
5月5日下午,隨著下課鈴聲響起,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學三(13)班學生鄭杰瑞收拾書包,和幾個小伙伴奔向一樓。幾分鐘后,課后服務課程即將開始。
“楊老師,今天我們上什么課啊?”看到海南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大二學生楊苗苗,鄭杰瑞和同學們圍了上去。上過楊苗苗的幾次課后,孩子們十分喜歡這位“小老師”。
“我們今天上水果拼盤課,大家先在紙上畫出自己的想法,再用水果做模型。”向學生們發放紙張和筆后,楊苗苗四處走動,指導孩子們設計、制作拼盤。
“同學們,制作紙版畫我們應該注意什么?知道的請舉手”“首先是起型,這時候要構好圖”“要注意勾畫的細節”“涂色前要先把筆擦干”……
在教學樓7樓,瓊臺師范學院美術學專業學生羅文麗正在上版畫課。
看到學生們進入課堂狀態,羅文麗趁熱打鐵,帶著學生們重溫紙版畫的具體步驟。隨后她走下講臺,手把手指導學生們創作。
“我畢業后想當美術教師,到這里幫助學校老師上特色課程,對我而言是非常難得的鍛煉機會。”羅文麗說。
大學生們收獲頗豐,孩子們也十分快樂。
5月6日傍晚,上完課后服務課程,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學四(8)班學生鄭暢湉湉哼著歌走下樓,看到來接自己回家的媽媽暢丹。“媽媽,舞蹈班的大學生姐姐又教我們新動作啦!”
“那回到家后,湉湉給媽媽展示一下好不好?”看著滿頭大汗的女兒,暢丹一邊聽女兒分享舞蹈課上的收獲,一邊俯下身幫孩子擦干額頭的汗水。
“以前沒有課后服務的時候,孩子下課后只能在操場等著,我們下班后才能去接她。如今,學校在放學后開設特色課程,還有很多年輕的大學生教孩子學舞蹈,她回到家里很開心。”暢丹期待著,能有更多的大學生參與進來,讓學校的課后服務課堂更多樣。
“雙減”政策是否精準有效落實,關乎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也關乎孩子快樂成長。在開展課后服務過程中,不少學校面臨著興趣類課程師資不足的難題。對此,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學積極引進高校資源助力課后服務,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需求。
“學校積極與海南大學、海南師范大學、瓊臺師范學院等高校開展合作,充分發揮大學生專業特色優勢,提升課后服務水平。”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學教導處主任李娟舉例說,該校引進海南大學藝術編導團隊開展“和美藝術節”活動,引進食品工業團隊合作開展廚藝展演活動;與瓊臺師范學院聯合打造美育示范基地,每年舉辦美育成果展。
目前,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學開設了趣味心理、趣味科學、創意剪紙等30余門活動課程,并從省內高校引進100多名優秀大學生參與課后服務。下一步,該校計劃與省內高校加強合作,發揮豐富的社團資源優勢,開設更多的優質特色課程。
鐘愛繪畫的孩子齊聚一起,共同描繪美好的未來;熱愛動手探究的孩子,在實驗室里探尋科學帶來的樂趣;熱衷于廚藝的孩子們,在廚房里制作佳肴……在海口市第二十五小學,學生們盡情享受著多彩的課后時光,幸福的笑容,在他們的臉上不斷綻放。
(海南日報海口5月6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