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指山市鴻雁“候鳥”人才工作站扎根山城,為當地發展貢獻銀發力量
異鄉成故鄉,從“漂泊者”到“建設者”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謝凱 通訊員 童瑤
7月16日上午8時,一輛轎車駛進五指山市瀾湖路仁帝山康養基地。73歲的左興武握著方向盤,后座載著剛抵達五指山的新“候鳥”專家。“左大哥又來當‘新海南人’導游啦!”小區保安笑著與左興武打招呼。
在山城,有一群“新海南人”正在為家鄉奔跑奮斗。自2012年從黑龍江公安系統退休后,左興武便扎根五指山,牽頭成立五指山市鴻雁“候鳥”人才工作站,建立“候鳥”人才服務網絡,讓600余名“候鳥”從“漂泊者”變為“建設者”。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走進工作站活動室時,年逾九旬的閆文英擺放制作好的布貼畫手工藝品。這位來自北方的老人,連續17年用退休金資助7名五指山學子,還帶領志愿者義賣手工藝品,累計籌集助學金超10萬元。“孩子們叫我‘五指山奶奶’,這比任何榮譽都珍貴。”閆文英笑著說。
這樣的故事在工作站比比皆是。多年來,工作站的“候鳥”老人們積極參加志愿服務、基層治理、行業交流等活動,把銀發群體智慧轉化為推動山城發展的磅礴力量。
“工作站醫務‘候鳥’團隊深入黎村苗寨義診和開展社區健康宣傳,惠及群眾上萬人次;配合政府做好‘候鳥’人才供需銜接,帶動百余名‘候鳥’參與當地建設;熱心開展助學服務,工作站志愿者長期資助貧困學生61人,累計捐獻50余萬元……”左興武說,工作站的成績有目共睹,來之不易,在今后的工作中,將繼續鼓勵和引導更多“鴻雁”們致力于五指山的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發展。
今年5月,五指山市鴻雁“候鳥”人才工作站入選第七屆全國文明單位名單。以“候鳥”人才為主體的鴻雁工作站,在他們多年的努力下,成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的榜樣。
“候鳥”南飛,“左興武們”把異鄉當作故鄉深耕,他們在五指山的綠水青山間,正綻放出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絢麗之花。(海南日報五指山7月20日電)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