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省委七屆九次全會 > 輝煌十三五
來源:海南日報 發布時間:
產業興盛 生態宜居 人民幸福 社會和諧
昌江:全面建設新時代“山海黎鄉大花園”
昌江黎族自治縣棋子灣旅游度假區景色怡人。袁才 攝
2020年,面對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昌江黎族自治縣委團結帶領全縣黨員干部群眾勠力同心、大干實干,奮勇推動新時代“山海黎鄉大花園”邁上新臺階,切實在“三個大考”中成功交出了不負期待、經得起檢驗的“成績單”——
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破十”。2020年預計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6億元,“十三五”年均增長11.8%;預計地區生產總值119.47億元,全縣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38049元、15736元,“十三五”年均分別增長7.2%、8.4%,與預期目標基本相符。
脫貧攻堅大獲全勝。“十三五”期間,在脫貧攻堅戰中昌江投入21.29億元,2萬多名貧困群眾脫貧退出、3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絕對貧困問題歷史性得到解決,全面消除“零就業”貧困家庭,如期兌現了對全縣群眾的莊嚴承諾,小康社會基礎更加扎實穩固。
自貿港建設開局良好。2020年成功舉辦自貿港集中開工簽約活動5批,碳酸鋰儲能材料等5個項目集中簽約、建筑垃圾消納場等15個項目落地開工,總投資達39.4億元;加快推進77個省縣重點項目建設,預計全年完成投資49.2億元,超額完成年度投資110%;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實現從0到6的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就斐然
“十三五”期間,面臨海南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重大機遇,同時面對復雜多變的發展環境,昌江縣委、縣政府團結帶領全縣各族人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創新性提出并加快構建“五地兩縣”(海南西部一流旅游目的地、海南新能源創新產業基地、海南熱帶高效農業產業基地、特色文化產業聚集基地、現代海洋漁業綜合基地和全省生態文明示范縣、全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示范縣)發展格局,積極推動新時代“山海黎鄉大花園”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成就,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經濟平穩增長結構優化。2020年預計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6億元,“十三五”年均增長11.8%,高于7%的預期目標;2020年預計地區生產總值119.47億元,“十三五”年均增長5.9%,保持持續增長。三次產業結構從2015年的27.8:41.8:30.4調優為2020年的26.0:39.2:34.8。
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發展。清潔能源產業發展迅猛,核電二期、核電小堆等一批清潔能源項目開工建設,其中核電二期總投資達390億元,為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以來單體投資量最大的項目。全縣清潔能源累計發電量超過300億千瓦時,占全省年度發電量三分之一,清潔能源產業聯盟成功組建,千億級清潔能源產業園藍圖初步構建。
熱帶高效農業加快升級,烏烈美滋泉等5個生產示范基地獲批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全縣獲評“三品一標”農產品產地產品認證累計達22個,獲評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4個,摘得“中國毛豆之鄉”“中國圣女果之鄉”美譽。六家花卉企業初具規模,萬畝花卉產業基地高水平推進。
經過5年的建設,昌江全域全季旅游格局基本構建?!按嘿p木棉紅、夏品芒果香、秋游棋子灣、冬登霸王嶺”成為昌江旅游名片。王下“黎花里”文旅小鎮和霸王嶺、棋子灣、海尾濕地等“國字號”公園加快建設,全省唯一“國家工業旅游創新單位”名落昌江,霸王嶺國家森林公園成功創建3A級景區,實現昌江A級景區零的突破。昌江玉石藝術品在全國斬獲大獎,國際超級馬拉松賽、霸王嶺熱帶雨林生態文化旅游等特色活動精彩紛呈。2019年全縣游客首次突破百萬大關。
據了解,昌江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調減近14萬畝低效農業,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壯大“特色種養業”,大力推進“互聯網+農業”。堅持“雙輪驅動”,推動工業轉型升級。一方面提升鐵礦石加工、水泥生產等“老字號”產業,重點加快推進礦產資源循環利用、新型生態建材、高品位水泥研制等;另一方面,壯大清潔能源、文化旅游等“新字號”產業。推動旅游功能設施升級、景區建設升級和旅游產品升級,發展全域全季旅游。結構優化調整增添了昌江產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2020年11月24日,在昌江黎族自治縣海尾鎮三聯村,工作人員用三角梅裝扮村莊。袁才 攝
人民群眾幸福指數持續攀升
社會環境明顯凈化。2018年以來,全省最大的黑惡團伙、砂霸、“盜搶騙”犯罪團伙等嚴重危害社會的毒瘤接連被鏟除,成功打掉套路貸犯罪涉惡團伙16個,處置涉黑資產24億多元。乘勝啟動“大警示大研討大反思大整治大提升”專題活動,一年內刑事案件下降近30%,在全省禁毒會戰中連續兩年獲評先進,“掃黃打非”工作全省第一。2019年度平安建設(綜治工作)考評成績位于全省優秀行列,在群眾滿意度、社會治安、社會秩序、社會風氣好轉等方面均位列全省前三位,群眾安全感上升。
脫貧攻堅成果矚目。2018年底,36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實現全部脫貧出列,2019年底,23424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退出,全縣農村實現無一個家庭住危房、無一人因病掉隊、無一個學生失學輟學,歷史性解決絕對貧困問題,全面消除“零就業”貧困家庭。
基本公共服務水平邁向均等化。全縣建立完善“雙特救助”“全民健康關愛”“低收入家庭專項救助”等社會保障制度,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因患特殊疾病、重大疾病、慢性病而產生的長期醫療負擔,徹底根除“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全面織細織密民生保障網。作為省鄉村醫療衛生一體化改革試點,昌江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緊密合作,在全省率先成立縣級醫療集團,建設82個標準化基層醫療衛生項目。
學前教育國家實驗區試點建設加快推進,“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成果更加鞏固。全縣公辦園就讀幼兒比例達到52.3%,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4.08%,提前1年完成省定的2020年“兩個比例”提升至50%和80%的目標??h一小獲評“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職業學校建成珠寶玉石加工與營銷省級特色專業。先后獲評“國家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全國健康促進縣”“國家慢性病防控示范區”“國家知識產權示范縣”“全國公共法律服務先進集體”“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全省雙擁模范縣”“全省科技治超示范縣”等諸多榮譽稱號。人民群眾福祉不斷增進,幸福指數持續攀升。
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2018年,王下鄉獲評全國第二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打造“植樹娘子軍”紀念館,大力弘揚“植樹娘子軍”精神事跡,創建森林城市,全縣森林覆蓋率提高到63.6%,生態環境質量連年居全省前列,在棋子灣成功創建省近零碳排放示范區,獲批“全國生態綜合補償試點縣”,石碌鎮山竹溝村被評為全國文明生態村,七叉鎮寶山村獲選“國家首批綠色村莊”。率先在全國以“衛星遙感+裸眼3D”制圖工藝實施生態保護紅線定樁立界,被國家生態環境部作為先進經驗在多省市推廣,榮獲“第二屆全國國土資源節約集約模范縣”稱號。獲批國家大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基地,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之路越走越寬。
2020年,昌江吹響社會文明大行動的攻堅號,全縣協同“會戰”137個創文項目,縣城環境舊疾、交通亂象等得到有效整治,在全省社會文明大行動測評中穩居前列,“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國家衛生縣城”“國家衛生鄉鎮”“全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試點”“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5個國家級榮譽加身,并贏得“省級文明城市”榮譽稱號。
昌江實行最嚴格的生態保護機制,形成環境監管“三級網格化”,同步推進城鄉建設。全力落實“六大專項整治”,大力推進18項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全面推行河、湖、林長制,全部拆除海岸帶違建并復綠,治理修復城鎮內河湖、農村生活污水、損毀礦山等生態短板,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凈綠彩亮美”五化行動讓城鄉環境全面提升。
近年來,昌江年年將近八成的財力投入民生,解民憂、化民困,在全省率先實現硬化路“村村通”,投入近3億元實施改造危房,解決了5553戶困難群眾安全住房,投入6000多萬元為困難家庭撐起生活“保護傘”。在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教育、文化等各方面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擁護與支持,促進了民族團結,實現了共享式發展。
2020年冬交會,昌江黎族自治縣展館,特色農產品琳瑯滿目。袁才 攝
全面深化改革收獲豐碩成果
經過5年的努力,昌江縣級黨政機構改革順利完成,政府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進一步優化。國家緊密型醫共體改革試點工作順利推進,2019年縣人民醫院在全省醫療質量綜合評比中排名第二。
農村“三塊地”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昌江率先在全省完成農墾遺留問題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工作,清產核資工作在全省排名前列。按照“五地兩縣”發展定位,提出7個方面36項改革開放舉措。持續深化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大各類政策支持和要素資源保障力度,提升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獲得感和滿意度,更好地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共取消19項行政審批事項,使全縣82%的政務服務實現“不見面審批”,在循環工業園區推行“極簡審批”,“海南e登記”昌江平臺上線運行,實現商事登記網上自主申報、全省通辦。推動自貿區自貿港政策銜接落實,制定任務清單,明確責任分工,提出125項具體落實措施,營商環境明顯改善。
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提高。昌江打造了11個星級美麗鄉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得到省委高度肯定,為全省提供了昌江經驗。實現所有城市小區、學校和村(居)委會光纖寬帶和4G網絡全覆蓋,獲評全省第一批全光網市縣和2016年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考核優秀市縣。昌江城區公交新能源率達到100%,為全省第一。實施“大水網”建設、交通扶貧六大工程,在全省率先實現硬化路“村村通”,獲“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稱號,在全省“四好農村公路”評比中排名第一。
民族團結事業不斷進步。2020年“五一”假期,王下鄉“黎花里”文旅小鎮對外開放,帶動國慶黃金周游客暴增52.3%。曾經最偏遠窮困的王下鄉如今生動詮釋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求,榮獲全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制陶織錦等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得到傳承與保護,黎陶制品榮獲省旅游商品大賽金獎,少數民族村寨通過改造煥然一新。成功舉辦第六屆全省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自治縣成立30周年成就展”得到中央、省主流媒體深度宣傳報道。思源學校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保突制陶館獲評“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點”,全縣獲評“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
昌江十分重視營商環境的建設,在全省率先出臺優化營商環境“金17條”、促進經濟發展“高28條”、招才育才用才“優20條”,安排民營經濟發展資金2000萬元,推行縣級領導干部聯系服務重點企業制度,表彰優秀民營企業。在全省率先成立縣級人才發展服務中心,啟動“招碩引博”工程,建立“候鳥”人才工作站6個,海南核電院士團隊創新中心掛牌。尊商重商,愛才惜才,大型企業、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心向而來。掃黑除惡斗爭、打擊“砂霸”“運霸”“菜霸”等,進一步創設了平安環境,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據統計,全縣今年新增市場主體2393戶,注冊資金達48.6億元,同比增長51.2%,市場活力明顯增強。
昌江縣委書記黃金城表示,昌江謀劃提出的“五地兩縣”發展格局,充分體現了在時代大勢中找準定位、擔當作為、加快發展的要求,完全契合中央、省委確立的遠景目標和“十四五”發展目標,符合海南“三區一中心”戰略定位和產業主導方向。只要共識共為,到2035年昌江必定能夠全面建成產業興盛、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新時代“山海黎鄉大花園”,筑成海南自由貿易港新高地。
(策劃/林楓 撰文/林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