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聚焦決定 \ 百萬人才進海南 \ 最新資訊 \ 學習貫徹 \ 解讀評論 \ |
發布時間:
□ 楊學前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碑斀竦拇髮W生,既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又是維護和發揚中華民族先進文化的重要主體。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大學生對國家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也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一個重要目標。 深刻理解文化自信作為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意義 文化自信是人作為社會個體對所處社會文化一種自覺的心理認同,是在文化發展和比較中,個體能正確看待自己所處的社會傳統文化,深刻理解其內涵與價值,并對其傳承生命力充滿信心,進而積極踐行的具體表現。對個體而言,文化自信是其向社會群體的一種深度發展,是個體成熟理性心態的自然呈現。 文化自信樹立的過程具有鮮明的主體性特征。個體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會始終以所處社會的文化抽象綜合體為目標,不斷將其吸收轉化為個體內在的思維方式、思想素質和精神境界,這個過程實際上是個體人在文化選擇過程中的一種具有明確指向的價值訴求。從高校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這個指向的確立、所轉化吸收的過程以及希望達到的思想精神高度,實際上就是人才培養的目標、過程和追求,包含了高校在回答“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這一命題時應當包含的品質內涵。 作為中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我們國家的軟實力,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所需要的思想文化資源和強大精神力量。歷史已經證明,一個沒有文化自信的民族,一個不能在其傳統文化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追求卓越的民族,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對于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而言,文化自信是青年大學生對國家和民族所傳承下來的傳統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文化的最高層次的思想認同,是激發青年一代奮發有為、忠貞報國的不竭動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個人才培養的核心追求。 在我們如火如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文化自信問題尤為重要。盡管我國近幾十年來的發展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一些別有用心的貶低中華文化、否定中華民族的言論在某些國人的民族自卑陰影中仍可以得到隱約回應。因此,在“四個自信”當中,我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都植根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是一個純學理問題,而是一個事關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前途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問題,也是一個事關黨的思想理論建設的大問題。 如何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樹立文化自信 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樹立文化自信,是一項困難而長期的任務。特別是,當今國際交往頻繁,思想多元、利益多重,在網絡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的助推下,各種文化碰撞和交融,情況非常復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青年一代,樹立文化自信自強,尤其需要長期堅持不懈,并不斷創新教育方式方法。 首先,要加強黨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領導。只有加強黨的領導,才能確保高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正確方向。黨的號召力和凝聚力是高校從國家、民族和時代的高度,統領各個學科和各類教育資源,合力培養青年一代綜合能力素質的保證。而且,黨在革命戰爭時期的優良傳統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體現出的先進文化,本身就是文化自信教育的重要內容。 其次,要在開放、多元世界文化交流舞臺上開展文化自信教育。世界逐步走向開放,新時代的青年學生不可避免地要在世界舞臺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我們開展文化自信教育,不但不能封閉起來搞灌輸,還應當主動地放在多元國際文化交流的平臺上開展,這樣才有利于學生適應新時代,在具備寬闊的國際視野、掌握良好的跨文化交際技能的基礎上樹立文化自信,成為新時代的合格人才。另外,將學生放在多元文化平臺上開展文化自信教育,有利于學生不斷吸收世界先進文化元素,創新地傳承和發展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使之源遠流長。 第三,要建設一支深刻理解文化自信重要意義,善于將各個學科同文化自信結合起來,育人于學科教學之中的新時代教師隊伍。要貫徹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和文化政策,吸取過去的經驗和教訓,充分調動廣大知識分子、文化工作者和高校教師的積極性和愛國主義熱情,使文化自信教育成為這支隊伍一項自覺的任務。要提升教師對人才培養綜合素質的認識高度,克服狹隘的學科本位主義思想,主動將學科內容同育人方向目標很好地結合起來。特別是哲學社會科學類學科,要利用教師寬闊的知識維度,引領學生對中外政治、經濟、文化現象做深入分析和準確把握,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從而牢固樹立文化自信。 (作者系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副院長、黨委委員)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