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回顧2018 \ 熱詞 \ 展望2019 \ 最新發布 \ 媒體評論 \ |
發布時間:
海南,不平凡的2018 海南牢記囑托,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先行一步,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表率 綠水青山處處可見 生態文明蔚然成風 ■ 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歲末年初的海南,新聞不少。 汽柴油開啟國Ⅵ時代、“國六標準”輕型汽車上路步伐臨近、“禁塑令”呼之欲出、“量身訂制”《海南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規范我省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每一條新聞的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指向:海南以最嚴的措施,確保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要求海南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先行一步,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表率。 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是海南的最強優勢和最大本錢。 一年來,海南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4·13”重要講話和中央12號文件精神,毫不松懈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正如省委書記劉賜貴指出,要把保護好生態環境作為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基礎保障和特色優勢,嚴格落實源頭把關責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補齊環保基礎設施短板,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動真碰硬 標本兼治 強化生態環境建設與污染治理 “上榜了!” 2018年12月12日,生態環境部命名第二批16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我省昌江黎族自治縣王下鄉榜上有名。參會的省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培訓中心負責人林小斌,第一時間通過手機將這一好消息傳出。 近年來,王下鄉推進退耕還林工程,采取新造、補植、封育等方式,并通過嚴禁燒山和砍伐林木等多項舉措,系統統籌保護鄉域生態環境。 培育一棵參天大樹,首要環節是確保其根系發達。環境質量的改善,源頭防治、系統治理同樣是關鍵。 2018年4月,省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聯合指揮部成立,負責統一推進全省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工作,握指成拳,做到高效權威、聯動一體,形成攻堅合力。 兩個月后,《海南省深化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計劃(2018—2020年)》印發,強調要結合海南實際,持續深化六大專項整治行動,著力解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突出問題。 這是曠日持久、志在必得的污染防治之戰。去年3月,一場覆蓋到村一級的電視電話會議在海口舉行。這次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將海南綠水青山守護者們的記憶,拉回到三年前—— 從2015年開始,海南開展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提出“三年攻堅、兩年鞏固,到2020年我省城鄉環境建設、自然生態系統恢復、環境質量水平應達到的各項具體量化指標”。從“天上”到“地下”,從水氣土到林區濕地,從違法建筑到城鄉環境,我省以六大專項整治行動為抓手,堅持用更系統、更精細化的思維和行動,解決生態環境治理存在的突出問題。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更需要大環保的系統理念。 去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啟動省級機構改革,組建省生態環境廳,整合過去分散化、碎片化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加強管理職權,建立起大環保管理體制。 “新機構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鄧小剛表示,生態環境部門要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方案各項措施落實,全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作為首個生態省,海南將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一以貫之,以系統思維持續強化生態環境建設與污染治理工作,并以問題為導向,直面自身短板。 2018年5月底,我省公布了《海南省貫徹落實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中央督察組反饋的問題進行逐一回應。 在《方案》中,56個具體問題、172條整改措施清單,被明確要求要一項一項整改,一項一項驗收,一個一個銷號,確保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我省動真碰硬的“環保風暴”一直在持續。 動真碰硬才會有成效,有鞭策才能更進步。當前,我省以中央環保督察、國家海洋督察為契機,緊抓完成問題整改工作,全力解決環保工作認識和推進不夠、海域岸線自然生態和風貌破壞明顯、部分自然保護區管護不力、環境基礎設施滯后等主要問題,以法治思維、法治方式,立行立改,舉一反三,標本兼治。 規矩其道 恒以守之 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 2018年12月13日,一場特殊的會議在海口舉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與規劃兩個部門的上百名相關工作人員到場。會議的主題,是關于啟動我省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暨“三線一單”編制工作。 “三線一單”,指的是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要抓住管控這一核心,通過‘劃框子’‘定規則’,把生態環境保護的規矩立在前面。海南在這方面有良好的工作基礎。”生態環境部環境評估中心總工程師李天威說。 按計劃,我省到2019年底前,要編制形成覆蓋全省和省轄海域的“三線一單”,形成落實到生態環境分區環境管控單元的管控要求。 劃定并嚴守“三線一單”,是為了在發展過程中算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不斷擦亮我省綠色發展的生態“底色”。 2018年12月,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落實好省委七屆二次全會通過的生態文明建設30條決定,充分發揮“多規合一”引領發展和對資源配置的指導、管控作用,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限,優化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頂層設計。對所有新上項目,要堅持從快審批和嚴守底線相結合,如果突破了生態底線,即使能帶來再多的稅收、再多的GDP,也堅決不上。 綠色,是發展的風向標。 翻閱建設項目環境審批檔案,可以發現,因不符合產業環保政策而被“一票否決”的項目不在少數。省生態環境廳環評處負責人符朝輝記得,陵水一個礦業項目就曾因環評沒有通過而被否掉。 “這個項目礦區90%的面積在我省劃定的省級生態保護紅線區內。”符朝輝介紹說,根據規定,生態保護紅線區內禁止礦產資源開發。 樹立新發展理念、轉變政績觀,依靠健全的環境保護法規制度體系。 當前,我省在推動出臺《海南省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海南省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海南省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職責》等法規規章的基礎上,持續不斷積極推動環境保護地方立法立、改、廢,完善我省環境保護法規制度體系。 2018年起,我省正式實施的新辦法,根據《海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將全省19個市縣(區)(含洋浦、暫不含三沙)劃分為5大類,分兩個平臺進行差別化的考核,并取消了除海口、三亞、洋浦、儋州、文昌、瓊海、澄邁之外的12個市縣GDP、工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的考核,旨在落實新發展理念、樹立正確的政績觀,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徹底扭轉簡單以GDP增長率論英雄的政績導向,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 生態文明建設搞得好不好,領導干部這一“關鍵少數”很重要。海南正發揮“綠色指揮棒”的重要約束和導向作用,改變地方的“唯GDP論英雄”,為堅定不移推進綠色發展的干部撐腰鼓勁。 我省以實際行動,不斷推動完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體制的“拼圖”,方圓其理,規矩其道,為生態文明建設積蓄能量。比如2018年11月1日起,《海南省河長制湖長制規定》正式施行,構建起責任明確、協調有序、監管嚴格、保護有力的河湖管理保護機制。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沒有制度保障,綠色發展理念就是空中樓閣。我省以生態文明建設頂層設計為引領,實施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描繪生態新藍圖。 共建共享 綠色發展 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阿聯酋迪拜,當地時間2018年10月25日,《國際濕地公約》第13屆締約方大會舉行。 會上,聯合國濕地公約組織秘書長瑪莎·羅杰斯·烏瑞格,將手中一塊沉甸甸的獎牌,交到海口市副市長文斌的手中——海口與世界其他17座城市被宣布為全球第一批“國際濕地城市”。 獲此國際生態招牌,意義非凡。 海口自古有“水城”之稱,濕地類型獨特多樣。在國際濕地城市的創建過程中,海口多方推動、共同探索濕地資源保護主流化,讓全民建立生態思維、樹立生態觀念、提高生態素養。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到了這高‘顏值’的地方,人的心情都會變美麗。”在海口美舍河鳳翔濕地公園,市民黎莉邊散步邊說道。許多像她一樣的市民游客,在更綠、更美、更宜居的海口,找到了好心情的安放處。 從“大地披綠”到“身邊增綠”和“心中有綠”,不斷增加的生態產品供給極大增加了百姓獲得感;而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也不斷滲透于各方共建共享的方方面面。 2018年9月28日,瓊中至樂東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中線高速全線貫通。 這條縱貫海南中南部山區的道路,是我省迄今為止地形最復雜、生態最敏感、建設難度最大的一條新建高速公路。 “三最”疊加,是擺在瓊樂高速規劃建設前的重要難題。其中,生態最敏感,猶如一條緊繃的神經。 在瓊樂高速建設過程中,省委、省政府堅持“要把路修進去,不要把破壞帶進去”的理念,從頂層設計出發,將生態文明、綠色低碳理念融入項目建設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貫通于公路規劃、設計、建設、養護和運營管理的整個生命周期內,建設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建設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從一開始就貫穿生態文明的理念。 中央12號文件要求,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理念,建立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禁止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和低端制造業發展,推動現有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型轉變,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 “少吃祖宗的老本,不砸子孫的飯碗。”當前我省以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圍繞優良的自然環境和生態底氣,推進“百鎮千村”建設、培育和壯大12個重點產業等,不斷擂響發展機遇的鼓點。 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海南正以生動的實踐探索,全力打通生態優勢與經濟優勢的轉換通道,讓生態文明觀蔚然成風。 (本報海口1月4日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