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三亞絲路茶業論壇上專家學者共話茶產業發展
茶韻悠遠漫天涯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楠 徐慧玲
茶,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占有極其特別的一席之地。它在蜿蜒的歷史長河中,在千百年的煙波流轉里,歷久彌新。
在茶葉消費場景日漸多元,茶文化內涵不斷豐富,科技助力茶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海南茶產業面對怎樣的機遇?未來又應該如何穩步發展?
12月30日,在2023三亞絲路茶業論壇上,來自茶產業的專家學者、茶人茶友共聚一堂,共話未來茶產業發展趨勢、推動茶文化傳承創新、提升海南茶產業影響力,力求在海南自貿港建設大背景下,讓新時代“茶香”源遠流長。
因茶際會
一片綠葉蘊含悠久歷史
因為有文化的加持,茶葉就不僅僅是一片樹葉而已;在眾多人心中,茶不只是解渴的飲品,更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文化。
“茶葉作為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貿易商品,承載著鮮明的中華傳統文化和民族形象。”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會長王慶認為,茶對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作為全國唯一的熱帶島嶼茶葉產區,海南氣候優勢和地理優勢突出,也讓海南這片氤氳著清新醇厚茶香的土地孕育出了獨特的采茶文化。
清末《定安縣志》介紹,每年清明節前后,采茶人會成群結隊,甚至組成百余人的隊伍進山找茶,白天采茶,晚上就睡在山里。他們以茶葉散發出來的清香之氣來判斷老嫩程度,早間聞到香氣,茶葉一般比較鮮嫩,若是下午3時到5時的茶葉,就偏老了。
瓊島的茶文化就在種茶、采茶、制茶、沏茶、品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而文人墨客的廣泛參與,又為茶文化增添了新的韻味。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蘇東坡在海南所作的《汲江煎茶》,詳細描述了取水、烹茶、飲茶的全過程,細膩的筆法、周到的刻畫,是中國詠茶詩詞中少見的佳作。
在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陳德新看來,蘇東坡、丁謂等人在海南開展的茶事活動,創作的眾多經典茶詩,不僅是中國茶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也為海南茶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茶會友,不僅是今日的論壇。千百年來,瓊崖文人墨客煮茶論道,在杯杯茶水中、縷縷茶香里,展開了對大自然的探索以及對哲理的深度思考,在滾燙中沉浮,在艱難中磨礪,綿延不絕的活水,濡養了歷代瓊崖學子,積淀出余味悠長、芳香四溢的崖州文化歷史底蘊。
成長困擾
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在何方?
在我國,茶產業一頭連著千萬茶農,一頭連著億萬消費者。
在清晨走進位于五指山市水滿鄉毛納村的有機茶園,山巒霧靄的仙境里,茶農正忙著采摘早春茶。隨著當地制定了完整的生態旅游規劃,將茶產業與生態旅游相結合,以“企業+村集體經濟”的模式推動茶產業發展,讓一片葉子富了一方百姓。
“中國茶產業依托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和持續穩定的市場需求,通過放緩增速、微調結構,正在完成茶類消費結構的調整與升級。”王慶說,在新茶飲、花草茶及茶衍生品等新消費增長極繼續拓展的同時,“圍爐煮茶”“宋代點茶”等茶文化現象也次第涌現,而隨著“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更是為中國茶產業夯實了發展底氣。
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18個主要產茶省(區、市)的茶園總面積為4995.4萬畝,同比增加99.31萬畝;茶葉產量繼續穩增,全國干毛茶總產量為318.1萬噸。
茶產業是富民產業,也是綠色產業。“過去茶產業發展以種茶、加工茶為主,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原副所長、國家茶產業科技創新戰略聯盟理事長魯成銀說,但隨著產能過剩、勞動力緊缺等問題凸顯,茶農增收、產業增效、可持續發展遇到瓶頸。
把目光轉向海南,海南茶產業規模逐步擴大之時,同樣面臨制約高質量發展的難題。
茶產業是海南最具特色的產業之一,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海南茶便名聲在外。“得益于獨特的地理、氣候優勢,海南茶葉品質獨特,發展潛力較大。”王慶說,但不可忽視的是,海南茶產業發展面臨產業整體規模小、茶園綜合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以及從業人員數量和整體水平有限等問題。
群英破題
“小茶葉”做好經濟“大文章”
“茶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其傳播與傳承,需要發動社會各界的廣泛參與。” 中國茶葉博物館館長包靜認為,促進茶產業發展,不僅要做好傳承和保護,還要與時俱進,舊中見新、新中有根。
思潮共論,群英破題。當天的論壇中,嘉賓們聚焦茶產業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展開熱烈交流探討,讓海南的茶香穿越歷史、飄向未來。
“農業生產靠良種,培育優良的種源是跳出海南茶產品同質化怪圈的重要舉措。”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陳亮提出,三亞要依托南繁優勢,挖掘、保護和研究海南本土古茶樹資源,帶動海南茶產業提質增效,讓市場和消費者重新認識海南茶。
品牌響則產業盛,品牌強則產業強。茶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建高質量的茶葉區域公共品牌。湖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研究員包小村呼吁,政府、行業、企業、茶農要形成整體,政研學產商聯動,集聚所有資源合力打造優質品牌。
浙江大學茶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屠幼英則著眼于“茶科技”建言:“綠意盎然的茶產業要實現‘長青’,必須厚植于科技沃土,進而推動和支撐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如何沿著“一帶一路”構建全新的“茶香通道”,推動海南茶業繼續揚帆絲路、香飄萬里?
“可以圍繞建設‘國際茶文化沉浸旅游區’‘國際茶葉自由貿易港’兩大目標進行發力。”魯成銀介紹,海南可以依托區位、政策優勢,深入挖掘自然、人文、民族元素,在茶葉倉儲、物流、國際電商、茶文化國際傳播等方面持續發力,重塑海南茶形象,帶動海南茶產業提質增效。
(本報三亞12月3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