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學子黎灘分享參加九三閱兵暖場合唱經歷與感受——
唱出滾燙記憶,唱響愛國深情

九月三日,黎灘在天安門廣場拍照留念。受訪者供圖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琬茜
親歷一場盛大的閱兵式,對于一個來自海南鄉村的黎族學子來說,有多難忘?
“直到站上天安門廣場上的那一刻,我都有些難以置信。而現在回憶起來,仍然激動萬分。”來自海南的廣場合唱團成員、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博士研究生黎灘說。
9月3日上午,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上,由首都40所高校3000名大學生組成的廣場合唱團朝向天安門城樓,放聲高歌,成為當天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隊伍中,黎灘身著淺藍色襯衣,身姿筆直,用青春之聲完成了這場跨越時空的致敬。“共襄盛會,與有榮焉!”9月6日,在接受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專訪時,黎灘分外感慨。
紅色記憶激發奮進動力
黎灘的家鄉是三亞市吉陽區紅花村,這是一座承載著紅色歷史文化的革命老區村。
“1943年,紅花抗日自衛隊成立,我爺爺的堂兄黎煥山是抗日支前擔架隊司務長,嫂子的爺爺陳亞良是自衛隊隊員,他們都曾在抗日前線艱苦作戰、奮勇殺敵。”自小,黎灘就常聽長輩們講述抗戰故事,至今仍印象深刻。這些紅色“基因”,在他幼小的心中種下了傳承紅色精神的堅定信念。
生活在新時代,不斷完善的民族教育政策,鋪就了黎灘通往外界的求學路。2018年,他以優異成績從海南中學考入中央民族大學,就讀至今。“我是在黨的關懷下成長起來的,應更加擔當有為。”黎灘告訴記者,當得知自己有幸被選中,將作為廣場合唱團成員參加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時,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正式演出那天,天安門廣場莊嚴肅穆,黎灘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使命感。當廣場合唱團望向人民英雄紀念碑而后轉身,發出了第一聲呼喚:“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黎灘不禁濕了眼眶。
“這盛世是無數抗戰先輩用鮮血與生命換來的。他們浴血奮戰的身影,與我家鄉的紅色記憶交疊,那一刻仿佛上演了一場‘時空對話’。”黎灘說。
刻苦練習只為唱響愛國之聲
3000人的大合唱,要做到整齊劃一、“聲同一人”并非易事。“從入選那一刻開始,我就下定決心一定要圓滿完成這次任務,拿出最佳表現。”黎灘說。
為了讓自己更好地融入集體聲音,在訓練過程中,黎灘會反復聆聽歌曲錄音,標記換氣點、強弱轉折;加強腹式呼吸練習,增強氣息支撐;對著鏡子練習口型,讓發音更加清晰統一……合練時,他還會專注身邊同伴的聲部、氣息和節奏,全力融入千人合唱的整體聲場。數月時間里,黎灘已不記得有多少個深夜反復練習,汗水浸透了多少件衣衫……
為了更好地領悟歌曲背后的抗戰精神,黎灘還主動發揮歷史學專業優勢,積極搜集抗戰史料,閱讀抗戰史論文,觀看歷史影片,更加深入地了解歌曲的內涵,以及抗戰英雄的革命事跡。樂譜上的音符變成了滾燙的記憶,許多歌曲不再只是曲目,而是民族危亡時的怒吼,“每一次練習,都激勵著我要用更精準的節拍、更飽滿的情感唱好!”
功夫不負有心人。9月3日,暖場合唱中,《松花江上》《在太行山上》《保衛黃河》《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黎灘和同伴用一首首或深情或激昂的經典歌曲連唱,讓人們重溫了中華民族那段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崢嶸歲月。
閱兵式上,當分列式方陣鏗鏘邁進,鋼鐵洪流緩緩駛過,戰機編隊劃破長空,黎灘感到自己仿佛也成為了歷史的一部分,伴著音樂共同傳遞著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
“我們唱的不僅僅是歌曲,更是對祖國深深的愛,對革命先烈深切的緬懷,和對自己身為中國人的無比自豪。”黎灘表示,將以先輩為榜樣,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把對歷史的銘記轉化為奮進力量,帶著這份榮光勇毅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本報海口9月6日訊)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


瓊公網安備 46010802000004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