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工作報告 \ 《意見》 \ 最新資訊 \ 學習貫徹 \ 解讀評論 \ |
發布時間:
海南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先行一步,努力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表率
■ 本報記者 周曉夢 綠水逶迤去,青山相向開。 2018年4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要求海南要牢固樹立和全面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上先行一步,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表率。 今年4月13日,省委召開七屆六次全會,審議通過《中共海南省委關于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全島自由貿易試驗區 為建設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打下堅實基礎的意見》,明確提出要加快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顯定力 狠抓生態環境整治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阿聯酋迪拜,當地時間2018年10月25日,《國際濕地公約》第13屆締約方大會在此舉行。 會上,聯合國濕地公約秘書長瑪莎·羅杰斯·烏瑞格女士,將手中一塊沉甸甸的獎牌,交到海口市代表團代表的手中——彼時彼刻,海口與世界其他17座城市被宣布為全球第一批“國際濕地城市”。 獲此國際生態招牌,意義非凡。 林區生態修復和濕地保護,是我省持續開展的生態環境六大專項行動之一。這一覆蓋全省的生態“風暴”,瞄準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突出問題,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確保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差。 去年4月,省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聯合指揮部成立,旨在負責統一推進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工作,握指成拳,做到高效權威、聯動一體,形成攻堅合力。 兩個月后,《海南省深化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計劃(2018—2020年)》印發,強調要結合海南實際,持續深化六大專項整治行動,著力解決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突出問題。 狠抓生態環境整治,是一場需要定力和系統思維的持久戰。 2015年起,海南開展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行動,提出“三年攻堅、兩年鞏固,到2020年我省城鄉環境建設、自然生態系統恢復、環境質量水平應達到的各項具體量化指標”目標。 從“天上”到“地下”,從違法建筑到城鄉環境,從水、氣、土到森林、濕地、海洋,我省以六大專項整治行動為抓手,持續努力為生態煥發活力—— 2018年,我省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8.4%,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由上年的18微克/立方米降到17微克/立方米;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III類,完成29個城市黑臭水體消除任務;全面推行河長制湖長制工作,讓河流湖庫有了生態“管家”;海口市榮獲全球首批“國際濕地城市”稱號…… 海南是生態環境的“優等生”,但生態前行之路,沒有暫停鍵。 今年春節期間,我省各市縣公安、城管、環保等部門分別組成一支支“不放假”的巡邏隊伍,走上大街小巷,開展嚴禁在禁燃區內燃放煙花爆竹巡查工作,強化大氣污染防治管控。 近年來,每當進入秋冬季特別是到春節期間,受內外大氣環境污染源影響,海南環境空氣質量時不時患“季節性感冒”,容易出現波動。為此,今年春節前夕,我省發布《關于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六個嚴禁兩個推進”工作的通知》,明確要求著力改善全省環境空氣質量。 提前面對問題意識,注重精細化管理,換來的是持續在線的“春節藍”——今年2月4日至10日,我省空氣質量整體優良,全省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9.2%,主要污染物PM10、PM2.5、二氧化硫(SO2)均優于國家二級標準。其中,除夕全省各市縣空氣質量均為優。 “與近幾年春節期間空氣質量相比,今年春節我省空氣質量顯著改善,主要污染物濃度均大幅下降,優級天數比例明顯上升。”省環境監測中心站大氣室副主任徐文帥分析說。 不斷開創海南生態文明建設新境界,更加需要定力和系統性思維。 2017年9月,在海南即將迎來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之際,省委七屆二次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海南省委關于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決定》,對海南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全面系統部署。 去年我省在全國率先啟動省級機構改革,組建省生態環境廳,整合過去分散化、碎片化的生態環境保護職能,加強管理職權,建立起大環保管理體制。 “新機構要有新氣象,更要有新作為。”省生態環境廳廳長鄧小剛表示,生態環境部門要堅決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推動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方案各項措施落實,全力推進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當前,我省以中央環保督察、國家海洋督察為契機,緊抓完成問題整改工作,全力解決環保工作認識和推進不夠、海域岸線自然生態和風貌破壞明顯、部分自然保護區管護不力等主要問題。 2018年5月底,我省公布了《海南省貫徹落實中央第四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中央督察組反饋的問題進行逐一回應。 在《方案》中,56個具體問題、172條整改措施清單,被明確要求要一項一項整改,一項一項驗收,一個一個銷號,確保事事有回應,件件有落實。截至3月22日,我省落實中央環保督察邊督邊改工作,共問責300人。 動真碰硬,是為了收獲成效。 去年12月召開的省委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把保護好生態環境作為建設自由貿易試驗區和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基礎保障和特色優勢,嚴格落實源頭把關責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謀長遠 集聚產業綠色發展新動能 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理念是實踐的指南。 “海南在這方面有良好的工作基礎,也有條件和優勢。”提起我省正在開展的區域空間生態環境評價暨“三線一單”編制工作,生態環境部環境評估中心總工程師李天威充滿信心。在他看來,海南通過抓住管控這一核心,以“劃框子”“定規則”的方式,把生態環境保護的規矩立在前面。 “三線一單”,指的是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清單。按計劃,我省到2019年底前,要編制形成覆蓋全省和省轄海域的“三線一單”,形成落實到生態環境分區環境管控單元的管控要求。 劃定并嚴守“三線一單”,是為了在發展過程中算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 中央12號文件要求,堅持“綠色、循環、低碳”理念,建立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全面禁止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產業和低端制造業發展,推動現有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型轉變,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 綠色,成為發展的風向標。 在省委七屆六次全會上,省委書記劉賜貴表示,始終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海南的最大本錢和最強優勢,所有新上項目都不能對生態環境造成增量壓力,以最嚴格的政策和措施確保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差。 翻閱建設項目環境審批檔案,可以發現,因不符合產業環保政策而被“一票否決”的項目不在少數。省生態環境廳環評處負責人符朝輝記得,陵水黎族自治縣一家礦業企業就曾因項目環評沒有通過而被否掉。 “這個項目礦區90%的面積在我省劃定的省級生態保護紅線區內。”符朝輝介紹說,根據規定,生態保護紅線區內禁止礦產資源開發。 被否決的項目是縮影,這些改變體現在方方面面。目前,我省施行的新的考核評價機制,正是構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四梁八柱”中的一根“大梁”。 去年起,我省根據《海南省主體功能區規劃》,將全省19個市縣(區)(含洋浦、暫不含三沙)劃分為5大類,分兩個平臺進行差別化的考核,并取消了12個市縣GDP、工業產值、固定資產投資的考核。 在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度、建立健全環境治理體系等領域,我省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同樣頻頻出招,以健全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 去年,我省出臺《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實施意見》,明確通過系列舉措解決生態補償工作中補給誰、誰來補、補多少、如何補等普遍存在的問題。要求逐年加大省級財政,化整合資金,建立多元化生態補償機制。 去年6月1日起,我省在環境高污染、高風險領域試行環境污染強制責任保險制度,并鼓勵涉重金屬、危險化學品、危險廢物處置、醫療廢物處置等行業積極投保環責險。通過環責險試點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我省環境風險管理長效機制,是實現環境管理轉型的必然要求,也是發揮保險機制社會管理功能的重要任務。 不久前出爐的《海南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明確了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范圍、責任主體、索賠主體和損害賠償解決途徑等。 一系列生態領域法律法規和不斷完善的制度措施,將海南生態保護納入了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軌道。 邁新步 構建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扎實推進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 近日,在瓊海市博鰲鎮沙美村,村口停靠著多輛旅游大巴車和游客的自駕游車輛,村道上隨處可見游客的身影,他們攜親伴友,一同欣賞美麗鄉村的美景,享受休閑田園時光。昔日的小鄉村,經過美麗鄉村建設后魅力大顯。 沙美村改變的關鍵詞,離不開“生態”和“綠色”:從美麗鄉村建設之初起,這個位于金牛嶺腳下的小村莊,就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生態保護理念,逐步完成內海退塘還林還濕,復植紅樹林500多畝,恢復生態和景觀功能。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不斷增加的生態產品供給極大增加了百姓獲得感,并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釋放共建共享潛能。 “我們新換的一批純電動公交車,操作省力,不用踩離合,提速也比較快,而且無污染。”從業多年的海口市45路公交車駕駛員黃世奮,駕駛過柴油公交車,對混動公交車不陌生,如今他又趕上了符合新潮流的純電動公交車。 越來越多的新能源汽車,為瓊島增添了一道道移動的綠色風景。 今年初,《海南省清潔能源汽車發展規劃》出臺。該規劃圍繞2030年實現“綠色智慧出行新海南”的總體發展目標,按照“公共服務領域先行、社會運營領域引領、私人使用領域引導”的推廣思路,分步驟、分領域穩步推進全省車輛清潔能源化工作。 “規劃的出臺,對全國甚至是全球都會造成一個標桿性的效應。”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在評價該規劃時如是表示。 “禁塑令”出臺、垃圾分類推行、汽柴油開啟國Ⅵ時代、國六標準輕型汽車上路步伐臨近……不斷培育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觀念,正為我省推動形成構建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助力。 去年4月,海南迎來生態文明建設的更大機遇。在中央12號文件中,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被單獨提出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也成為海南新的四大戰略定位之一,為推進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探索新經驗。 海南,聆聽綠色發展跳動的強勁脈搏。 “扎實推進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確保海南生態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差。”在今年省兩會上,省長沈曉明指出,努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生態文明建設邁出新步伐。 站在新起點上的海南,進入更有底氣、更有條件走綠色發展之路的新階段。 “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海南)實施方案》《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今年1月23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上,傳遞出了我省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鼓舞人心的消息。 “把最應該保護的地方保護起來。”省林業局局長夏斐在介紹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建設相關工作時說。該方案是繼三江源、東北虎豹、大熊貓、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后,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通過的又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顯示我國在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方面取得新進展。 生態是海南的本色,綠色是海南的底色。 站在新起點上,在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引領下,全省上下正奮力書寫“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海南篇章,努力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表率。 (本報海口4月17日訊)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