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逸(1892–1974)
張云逸,原名張運鎰,又名張勝之,海南文昌縣(今文昌市)人。出身于農民家庭。張云逸7歲時進入私塾念書,小學畢業后因家庭經濟拮據而無法繼續升學,于是到廣州投靠當軍官的同鄉趙士槐,當上一名勤雜工。1908年,張云逸考入廣東黃埔陸軍小學第二期,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系統學習軍事知識。1909年,張云逸經教官鄧中元介紹,加入同盟會,投身辛亥革命的洪流。1910年2月12日和1911年4月27日,張云逸先后兩次在廣州參加孫中山領導的第九、十次武裝起義,經受戰斗的洗禮。1912年,張云逸進入廣東陸軍速成學校學習,1914年畢業后,被派回瓊崖在龍濟光部從事反袁(世凱)斗爭,任排長、連長。1921年,張云逸到粵軍總司令陳炯明的部隊任營長,1923年在廣東國民黨軍許崇智的部隊任旅長。1925年7月,中華民國政府在廣州成立,張云逸所在部隊被統一編為國民革命軍。1926年7月,張云逸參加北伐戰爭,率部英勇作戰,屢立戰功,升任國民革命軍第2軍第25師參謀長,同年11月,在武漢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根據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的指示,張云逸和李碩勛、周士第等秘密策劃帶領25師73團與75團3個營、74團重機槍連參加八一南昌起義。張云逸未暴露身份,留在25師繼續做兵運工作。同年12月,張發奎派張云逸任瓊崖駐軍司令。張云逸根據黨的指示準備回瓊后配合瓊崖共產黨的武裝奪取瓊崖政權。因張發奎所部葉肇叛變,張云逸率領的數百人隊伍一上島就被叛軍包圍繳械。張云逸機智脫險后,經香港到上海,找到中共中央。1929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派鄧小平、張云逸、李謙、葉季壯等一批共產黨員到廣西開展革命斗爭,張云逸出任廣西警備第四大隊大隊長兼南寧警備司令。張云逸利用南寧警備司令的身份,接管南寧的銀庫和軍械庫。12月11日,在鄧小平為首的中共廣西前委領導下,張云逸率部在廣西百色宣布起義,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張云逸任軍長,鄧小平任政委兼前敵委員會書記。1931年7月,紅七軍編入紅一方面軍,后歸紅三軍團建制,在毛澤東、朱德、彭德懷的直接指揮下,參加第三次反“圍剿”作戰。1932年1月,張云逸調到中央軍委工作,后擔任紅一方面軍副參謀長。同年,駐福建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將領李濟深、陳銘樞、蔡廷鍇、蔣光鼐等因不滿蔣介石對日不抵抗政策,公開反蔣抗日。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人民政府派張云逸為全權代表,同福建人民政府進行談判,簽訂《閩西邊界及交通條約》,使中央革命根據地有了一條經閩西、閩南到達福建沿海的通道,打破蔣介石的經濟封鎖。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張云逸隨紅一方面軍進行長征。1934年10月,張云逸任紅八軍團參謀長,12月任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1935年9月,紅一、三軍團組成中國工農紅軍北上先遣支隊,張云逸任先遣支隊副參謀長,協助參謀長葉劍英工作,同張國燾反黨陰謀活動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
1936年2月,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成立,張云逸任副參謀長,12月任中央軍事委員會委員、紅軍總司令部副總參謀長。1937年3月,中央軍事委員會成立軍委后方司令部,張云逸任參謀長,4月,奉命到香港開展華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1938 年1月6日,新四軍軍部在南昌建立,張云逸擔任中共中原局委員,指揮新四軍江北指揮部與日、偽、頑軍進行軍事斗爭。皖南事變后,中共中央軍委重建新四軍軍部,任命陳毅為代理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云逸為副軍長。1946年1月7日,中央軍委決定新四軍軍部與山東軍區合并,張云逸任新四軍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1947年1月,張云逸任華東軍區副司令員,主持軍區的后方保障工作,為淮海戰役的勝利作出重大貢獻。1949年3月,張云逸參加中共七屆二中全會。10月,當選為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和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12月11日廣西解放,張云逸任中共廣西壯族自治區省委書記、省人民政府主席、廣西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省政協主席。1955年9月,張云逸被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1962年10月,張云逸任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副書記。1959年秋,他曾攜同夫人一起回故鄉文昌視察。
張云逸是中共第七、八、九、十屆中央委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在“文化大革命”中,張云逸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1974年11月19日,張云逸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歲。中共中央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張云逸追悼會,毛澤東、周恩來、朱德、葉劍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敬送花圈。
相關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