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根鎮朝參村。
吊羅山鄉新安村。 吊羅山鄉新安村。
什運鄉方板村。
營根鎮貓尾村。
營根鎮朝參村。
什運鄉光一光二村。
上安鄉行干村。
吊羅山鄉公管村。
什運鄉便文村。
灣嶺鎮長邊村。
紅毛鎮南美村。
灣嶺鎮中朗村。
灣嶺鎮嶺腳村。
■ 本報記者 李夢瑤 于偉慧 特約記者 秦海靈 通訊員 陳歡歡
提及海南,多數人腦海中會浮現出湛藍的海天一線。殊不知,還有一處美景叫作“漫林碧透”,那是與藍天、土地連成一片的綠影,只看一眼便叫人心神向往。在海南腹地的大山深處,南渡江、昌化江和萬泉河這三條江河自此奔涌而下,山水交融間,滋養出一處清秀而靈動的“秘境”——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
尋訪掩映于深山密林之中的村村寨寨,綠色,是這里最鮮明的特質。秉承著念“綠色經”、走“綠色路”的發展理念,近年來瓊中通過落實產業富民、特色居家鄉村、文明鄉風建設和社會創新治理四大工程,由點及面構建起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鄉村人居空間,繪出瓊島腹地向上生長的時代脈絡。
一排排低矮破敗的瓦房里,前墻掉土、后墻裂縫,遇上刮風下雨,村民們個個愁苦不堪——這是3年前營根鎮貓尾村的真實寫照。直到2016年,縣扶貧工作隊來到村里,帶來危房改造、富美鄉村建設等惠民政策,村民們不僅搬進了樓房,發展起新產業,孩子上學、家人看病也不再是后顧之憂。
貓尾村的變化,正是瓊中黎族苗族同胞過日子從追求“有沒有”轉向解決“好不好”的典型縮影。
“定制”幸福生活,要從2013年說起。這一年,瓊中深入貫徹中央和省委建設“美麗鄉村”精神,結合國家級貧困縣和生態保護核心區的實際,創新提出“富美鄉村”建設理念,讓“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的特色村寨頻頻躍現。
塹對的瀲滟波光,流淌著水鄉黎寨的靈動溫婉;什寒的白墻黛瓦,訴說著最美鄉村的恬淡平和;便文的稻夢梯田,勾勒出紅色村莊的“醉”美曲線……以脫貧攻堅為統領,以生態保護為前提,以實現科學布局美、完善配套功能美、生態人居環境美、產業發展生活美、鄉風文明和諧美“五美”為目標,瓊中累計整合投入6億元,打造了235個集“富、美、趣、和”于一體,可游可憩、宜商宜居的富美鄉村示范點,其中整村推進村128個,逐步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曾經帶著“偏僻、落后”標簽的黎村苗寨,如今成了游人慕名探訪的“鄉愁回憶地”。這一幅幅山鄉巨變新圖景,奮進的足音清晰有力,也正為其他地區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提供可借鑒可推廣的“瓊中經驗”。
(本報營根9月29日電)
數說瓊中
自2014年
啟動富美鄉村建設以來
瓊中累計整合投入6億元
建設富美鄉村示范點235個
其中整村推進村128個
5個省級鄉村旅游示范點:
紅毛鎮什寒村、什運鄉便文村、灣嶺鎮鴨坡村、什運鄉番道村、長征鎮新寨村
3個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
紅毛鎮什寒村、什運鄉便文村、什運鄉番道村
10個省級文明村鎮:
灣嶺鎮大邊村、和平鎮塹對南北隊、什運鄉光一光二村、黎母山鎮大邊三村、灣嶺鎮竹朗村、黎母山鎮加林村、紅毛鎮什寒村、灣嶺鎮金妙朗村、什運鄉番道村、上安鄉作雅村
什寒村榮獲了“最美中國鄉村”
“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村”等稱號
被列入全國旅游扶貧示范項目
制圖/楊薇
(本版圖片均由李幸璜攝)
相關稿件
您訪問的鏈接即將離開“海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是否繼續?